台南一中校歌

 

 

 

大海蒼蒼 高山昂昂 榕橋交拱 翠映我黌宮

 

海濱華胄 鄒魯文風 德智體群 兮多士陶溶

 

勤讀書 守秩序 思齊往哲 光文沈公

 

愛吾國 愛吾民 臺南一中 無負鄭成功

 


 



 

沈光文 1612~1688 出生在明朝末年的浙江省。因為生長在書香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後,網仕途發展,因為獲得皇帝的賞識,做過很大的官。後來,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國,還特地派使者「重金」勸他投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就在一次搭船前往泉州的路途中,沈光文遇到颱風而漂流到台灣。來台後的沈光文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個棲身之地。當時的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他又與中國內陸失去聯絡,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下落;直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得知沈光文還活著,便以禮相待,並授予「田宅」;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位,沈光文因寫了一首「台灣賦」諷刺他,差一點遭到殺害。為了躲避危險,他削髮為僧,取名超光;剛開始住在大崗山的超峰寺,後又隱居在羅漢門(今內門鄉)山中。沈光文雖已遁入空門,仍穿著「僧衣」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今台南縣安定鄉),伊方教授原住民「漢文」,一方面則行醫濟世。清朝入台以後,他還是不願薙髮降清,後來便與好友結社寫詩,享受餘年,死後葬於善化(今台南縣善化鎮)。沈光文可說是一生坎坷,先有「亡國之恨」,後又「流亡海外」,但到了台灣以後,他卻不辭辛勞,遺愛人間。沈光文不用刀槍,卻以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的確令人敬佩。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實在當之無愧!

 

 

 



沈光文紀念碑

 

 

 

沈光文(16121688) 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朝遺臣朱由崧自立為福王時,他與史可法共同抗清,後再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後,他隱居普陀山為僧。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時,他本想從金門搭船去泉州,不料船隻因風漂流到宜蘭,後輾轉到台南,當時荷蘭人正佔據台灣。1662年鄭成功據台,帶來不少明朝遺老,且以賓客之禮對待沈光文。鄭經繼位後,他作賦諷刺當道,因而被迫逃離台南,輾轉避居於目加溜灣、大崗山、羅漢門(今高雄內門)等地。清朝治台後,沈光文年事已高,又是前朝遺臣中碩果僅存者,當時諸羅知縣季麒光對他非常禮遇,並且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沈光文倡議組織「東吟詩社」(這是台灣第一個詩社),推動詩運,對台灣影響深遠。他的詩文中流露著思鄉的愁緒,以及對命運的感嘆。著有《台灣輿圖考》、《草木雜記》、《流寓考》、《台灣賦》、《文開詩文集》等。死後葬於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附近)。目加溜灣(目加溜灣就是現在的善化鎮)是他晚年安居之所,十多年教學行醫,結社吟詠,寬愛的心感動了此地居民,成為令人懷念的對象。他拓展了整個台灣文學與教育,史稱「開台文獻初祖」,而目加溜灣也因沈光文博施教澤,從荒蕪草萊的鄉野,成為首善教化之地,故後人將此地取名為「善化」,此地名留下了對沈光文一生的讚嘆。

 

 


 


 

 

 



文學欣賞:


<懷鄉>
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

<葛衣吟>
歲月復相從,中原起戰烽,難違昔日志,未能一時蹤。
故國山河遠,他鄉幽恨重,葛衣寧敢棄,有遜魯家傭。

<題洪七峰>
鷺島初來便識君,東山又共學耕耘,髮膚無恙悲徒老,著述方成悔欲焚。
忽作閒心同倦鳥,俄焉長揖別高雲,從今只合言于野,理亂都將置不聞。

<番婦>
社裡朝朝出,同群擔婦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
賽勝纏紅錦,新妝掛白珩,鹿脂搽抹慣,欲舉麝蘭爭。

 


 

現在善化鎮除了有「沈光文紀念碑」,以及善化國中有「沈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外,因沈光文倡學有功,善化慶安宮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此外善化地區尚有光文路、光文樓、文開橋、斯菴橋,甚至有光文印刷廠、光文幼稚園,小鎮中瀰漫著對沈光文的懷念。鹿港著名的文開書院即以他命名,台南延平郡王祠、高雄大岡山超峰寺亦有奉祀處。

 


 


 


 


 

 

三級古蹟~善化慶安宮沿革

 

規  模:三落三間起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
等級:第三級
公告日期:8642
古蹟類別:祠廟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
定著土地:善化鎮善化段二七五、二七五之五地號。
涵遢圍:三川殿、天井、正殿、廟埕、紅毛井。

 

 

 

歷史背景:善化舊稱目加留灣,荷據時代早已開墾完成,是台南縣較早開發地區。清康熙四十八年,里人建文昌閣,嘉慶十五年修建,同治元年因地震倒圯重建,經地方倡建擴展規模,並改奉祀天聖母為主神。民國三十一年日據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幸本宮僅後殿部份被拆,二川大殿原貌得以保存,民國三十八年地方人士捐款重修。本宮香火興盛,為本地媽祖信仰中心。廟中保有清代文物多件,是善化地區的古剎。目前位於廟前馬路中央仍留有一口西元一六三六年的荷蘭古井,水質清澈且尚能飲用。

 


創建與沿革:慶安宮媽祖廟位於善化中心,其建廟起源,相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耆老口述,在西元一六三六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據台時期,布爾克繼為第五任太守,曾在此地開設「荷語教習所」(一稱天主教堂),傳授荷語,並掘「荷蘭井」供水飲用。現本廟牌樓前留有「荷蘭井」之遺跡可資佐證。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台灣文獻始祖沈光文,寄寓社內教學行醫十五年,對本地文風之提昇頗大。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台灣府令改建「文昌祠」於「荷語教習所」原址,分東西廊,主祀文昌帝君,內設學堂,以教育地方推行儒家教義為主。現慶安宮所供奉的五尊文昌帝君神像,傳是昔時文昌祠所留傳下來的。

 


建築特色:慶安宮是一座三落三間起的廟宇,現仍保有傳統磚木構造為三川、拜亭正殿及過水廊。目前大部分構造仍為同治元年遺構,石構造則部分為嘉慶年間遺構,其他部份構造則是民國三十八年重修所作(拜亭藻井及部分石堵)。三川殿的木構造雕飾極為優美,大門兩側作木雕窗,拜亭跨距極大,作四方轉八角形藻井,正殿內側作三通五瓜式棟架,神龕面雕飾精緻,屋面現為琉璃瓦,玻璃剪粘比例造形相當優雅。

 

 

 

 

 

 

 

本廟創建年代甚早,目前遺構多為清嘉慶至同治所作,就善化地區而言,為早期地方自治及社會權力運作中心,對善化之發展歷史研究而言,頗具意義。該廟所在地為明鄭時,沈光文教學處,清康熙四十三年以前為諸羅縣文廟、武廟所在,四十八年以後為義學所在。該廟現有主體建築為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間聘請大陸唐山師傅所建,在歷史上有特別的意義。拜亭、藻井、正殿大木構及府城已故名畫師潘春源所繪壁畫,均極優異,具有藝術價值。

 


 

文物與古蹟:荷蘭古井-滄桑三百年,沈埋半世紀,竟在七十八年七月因善化中山路翻修工程中山土,此井直徑約一公尺左右,雖深藏地下五十年,但井水卻亮無腐臭、泥濁,應可肯定此必為活井,這口井的出土是慶安宮歷史的重要佐證之一。

 


 


 

到善化,大啖善化啤酒廠推出的清燙牛肉啤酒節產業文化盛筵之外,中山路老街景點以及小吃美食,也不能錯過。善化中山路老街上的景點以曾是荷據時代「荷語教習所」及晚清「文昌祠」所在地,目前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慶安宮最有名。該宮建廟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三年歷史,主祀天上聖母,是台南縣境內奉祀媽祖的三大廟宇之一。廟埕前的中山路上,還保有一口荷蘭時代的紅毛井。慶安宮擁有不少建築藝術佳構,藻井、三川門、斗拱、員光、雀替等木構件,雕工巧妙生動,鏤空透雕的八卦藻井尤其精彩。廟壁有已故民藝大師潘春源兩幅珍貴彩繪,石雕、剪黏、泥塑,也都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精華。


 

 

慶安宮廟口是美食的聚集地,其中不乏50年以上餐飲老店,一直保持古法調製,手藝精熟,吸引遠近老饕前往嘗鮮。其中以廟前左側的「一等涼」及「廟前肉圓」兩家老店最得口碑。一等涼專賣冬瓜茶、檸檬茶及冬瓜茶加檸檬;冬瓜茶更是老店的招牌冷飲,完全遵古法煉製,取冬瓜加特砂糖熬煮八小時,出爐後,充滿濃郁的冬瓜原味及芳香口感,入口沁人心脾。每杯賣十元的冬瓜茶之外,一等涼調理出的冬瓜茶加檸檬冷飲,讓忌食過甜的消費者多了另一種選擇,酸酸甜甜的,令人回味。廟前肉圓是以甘藷粉和米漿做成外皮,再包捲入豬肉、筍乾等餡料蒸熟,吃時,先熱炸過,配上老闆依傳統法調理的佐料及醬油。肉圓皮薄而軟Q,口感極佳,輔以佐料,更是香甜可口。該肉圓攤每天下午1時30分起賣,一天500粒,賣完就收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