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這是台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步道,清光緒八年(1882)由清兵修築「開山撫番」道路,通往後山卑南(台東),稱為「三條崙、卑南道」,日據時期經日人改修為聯絡西部枋寮與東部大武的警備道路,西起枋寮新開,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全長47公里,稱為「浸水營越嶺道」。因為潮溼多雨,所以才有「浸水」的稱呼,每年平均雨量只少於基隆的火燒寮,終年雲霧浸濡,在此駐軍稱為「浸水營」。


數百年來,歷經荷、日、民國各年代,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使用這條東西方向最便捷的越嶺道,從事山產交易、移民、販牛、爭戰、傳教、郵遞、巡視、健行、學術調查,以及軍事活動。該步道上史蹟斑斑,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浸水營古道,又稱三條崙古道,一般說法起點為屏東枋寮水底寮,途經玉泉村、崁頭營、歸化門越過中央山脈後終點在台東大武,古道長度約47公里左右,公路局正式編號為「縣道198號縣道」。


浸水營古道早年因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開了闢建開山撫番的工程,而正式修築這條平埔族人移民東部之路,當初命名「三條崙道」。一直到清末,本古道都是唯一可由西部通往東部的道路。



日治時期,日本人亦8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使之成為鎮壓當地原住民排灣族的理番道路,也因為道路經過最高的警備據點為浸水營,所以路名不沿襲舊名,而被稱為「浸水營越嶺道」,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步道上現存的人文遺址包括有「姑仔崙舊社」、「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清代營盤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值得一提的是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清光緒十八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的。



現今走訪「浸水營古道」,西段部分大多經由枋寮新開村附近的「大漢山林道」上山,此林道已漸漸取代原古道西段部分,為國軍大漢營區所闢建,車輛可通行。約行至林道23公里處在「大樹林」與原古道會合,接下來的東段部分則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長約20公里,車輛不可通行,靠步行約1天之內可走完全部路程,古道海拔落差介於200公尺~1,450公尺之間,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