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在台東東河、成功地區的臍橙,面積大約只有60公頃,以果粒大、皮薄、肉細、汁多,再加上果皮上有一個大又明顯的「肚臍眼」而得名(但據了解只有1/5有肚臍的形成) 。每年11月中旬過後,臍橙就會陸續上市,產期只到12月中旬。一斤大概賣35元。




東河橋橫跨馬武窟溪,橋下有碧綠的溪水緩緩流過,白色的巨石散布其中,構成東河橋迷人的景致。東河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從美麗的東河橋在橋上可瞭望太平洋,同時亦可看到馬武窟溪溪水東流出海,因此而得名。




(新舊並存的東河橋)


東河原名大馬武窟,又稱大馬,是阿美族的主要聚落之一。在東河聚落北邊的東河橋,是東河鄉著名的美景。 東河橋在建築上有十分特殊的設計:北岸由硬岩構成,橋墩呈圓拱形,而南岸則是堆積層所構成,所以橋墩為支架形,這種因應兩岸岩盤基礎的不同而有的特殊設計,也常令很多人大感意外,嘆為觀止。




紅色新橋、舊石橋與橋下方的帝王石,是東河遊憩區的重要景點,走在年代久遠的石橋上,可見到紅色新橋,以及溪水、海水和藍天連接的景象,真教人心曠神怡。根據資料顯示,馬武窟溪是一條「無尾溪」,只有在水量很大的時候,溪水才會「奔流入海」;橋下方碧綠的溪水與純白的帝王石,形成一幅自然的山水畫,是遊客攝影的最佳題材。




東河橋建於民國19年,位於馬武窟溪的出海口,東河橋橫跨其上,橋南有東河聚落,橋給則是東富公路的起點,這座石橋在建築上有十分特殊的設計:北岸由硬岩構成,橋墩呈圓拱形,而南岸則是堆積層所構成,所以橋墩為支架形,這種因應兩岸岩盤基礎的不同而有的特殊設計,十分罕見。






小馬隧道原為日治初期,日人政府命阿美族人開挖穿越馬沙林尼山,以暗渠方式引馬武窟溪上游溪水灌溉小馬地區農田,於1929年完工。後來為改善太原盆地對外交通,日人政府強迫阿美族人繼續用人工將暗渠擴大,成為人車可通行的隧道,1932年完工。戰後被公路局稱為泰源道,是台東縣境內唯一的公路隧道。小馬隧道寬約3.5公尺,高3.75公尺、長約230公尺。除兩端在戰後稍作整修、塗以水泥外,其餘均保留人工開鑿痕跡。 曾為進入泰源盆地唯一通道,被列為台東十景之一的「陶源洞天」,民國七十五年公路局自東河橋言馬武窟溪新闢公路,其地位逐漸被取代,唯往成功方向之小型車仍多使用此隧道。僅能供汽車單向通行。









((新舊並存的登仙橋)


位於東富公路北行泰源村的入口,馬武窟溪流經此處,經過千萬年的侵蝕作用,將堅硬的都蘭山集塊岩層切割,形成狀觀的峽谷景觀,氣勢磅礡,可以媲美中部橫貫公路。兩岸綠意盎然,舊登仙橋造型優雅,如長虹跨溪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新橋鋼骨結構,給人豪邁粗獷的感覺。登仙橋附近晨昏時段成群台灣獼猴出現,是賞猴的最佳去處!



登仙橋建於日據時代昭和四年,原來還是座吊橋,位於泰源村的入口,也是泰源、北源和尚德村進出的重要橋樑,早期只供牛、馬等動物通行,並在1953年改為水泥橋。因登仙橋附近獼猴成群,東河鄉公所就在此處設置了自然野生獼猴觀賞游遊憩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