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粉,是台灣極為傳統的一種米食,它象徵了台灣過去農業時代的一項代表性的飲食型態,也孕育出台灣聞名世界的小吃文化。在過去,台灣有許多地豐盛產米粉,如新竹米粉、南投埔里米粉以及彰化芬園米粉等,都是盛產手工米粉的著名產地,加上品質好、口感獨特,在六、七○年代興盛一時,據老一輩的長輩表示,全盛時期天氣好時處處可見全家大小出動曬米粉的盛況,可以說是台灣相當經典的印象。


不過,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文化的改變,手工米粉廠漸漸沒落,台灣僅存的手工米粉廠所剩無幾,目前新竹與埔里幾乎都沒有米粉廠在生產手工米粉,僅剩彰化芬園鄉約莫十戶小型米粉廠秉持著傳統,持續生產這膾炙人口的香Q米粉。來到台灣米粉的發源地,也就是芬園的楓坑村,這座位於八卦山台地上的傳統聚落,仍有幾分傳統農村的味道;芬園楓坑米粉歷史悠久,具當地米粉廠表示已經有300年左右的歷史,由於楓坑村位在八卦台地的西向東的峽谷上,風勢有助於米粉的風乾,加上當地優良的水質,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米粉產地。


走進這些傳統的米粉廠,三、四十坪見方的小型工廠,只見白色霧氣不斷的往上竄,工人手持長竹竿不斷的攪拌鍋爐裡的米粉,然後迅速水洗、冷卻,工人們熟練的雙手、精準的切米粉、批米粉,不過幾分鐘,竹架上就擺滿了大小份量幾乎一樣的米粉,這樣看似簡單的程序,可是要經過相當時間才能累積如此熟練的功夫。事實上,手工米粉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從選米、磨米、蒸米糰到煮米粉、洗米粉、披米粉、揉米粉、曬米粉等過程,就得耗上一整天功夫,製作過程費時費工,此外,還要視天氣狀況,有風的好天氣才能做出品質絕佳的米粉。


看著一排又一排的竹架上擺滿了米粉,在藍天下風乾的畫面,可以說是芬園最經點的畫面了!提到風乾米粉的過程,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日曬風乾,另外一種是熱蒸汽風乾,日曬需要仰賴有風的好天氣,而蒸汽風乾更是額外辛苦,因為要身處在高溫達四、五十度的密閉空間裡搬運、風乾米粉,其中的辛苦更是外人無法體會,根據米粉廠老闆說:「這麼辛苦的工作,都沒人要做,工人難請!」目前的工人都是以外籍新娘為主,擔負起生產的重任。


一般米粉產只有營運半天,從每天早上開始,到中午過後就休息,工人每天可以領到約九百元的工資,而這些工人下班後回家午睡片刻、傍晚到學校接小孩,在回家煮飯,對她們而言,這份看似辛苦的工作,也是生活的重心之一。芬園目前僅存約十家左右的傳統米粉廠,有些是為了未來打拼、有的是為了一份堅持,有的,純粹是為了養家活口,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還是默默記錄、寫下台灣傳統產業一份獨特、且具有文化價值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這樣的味道,會繼續在台灣中部流傳著。早在日據時代「楓仔坑」即已是相當重要的產地。代代相傳,一直到今天,本鄉楓坑村這個沿八卦山麓後山腰的小村落,每戶人家仍然承襲祖業,靠著製銷米粉維生。


早年楓坑村人深受埔里,新竹富豪所聘,前往指定米粉製造,而今埔里、新竹米粉名揚全台,身為米粉發源的楓坑村反為人所忘,故重振"芬園米粉"之名,實為本鄉鄉民之職志。本鄉米粉,採中原古法精緻而成,融合現代過濾式自動機械,並根據新竹食品研究所實驗報告,經篩選台農秈19號,稻米為原料,衛生可靠,香Q好吃。楓坑村的米粉遠近馳名。鄉農會在民國七十四年配合「一鄉鎮一特產」的政府政策,組織米粉研究會,打出「芬園米粉」品牌,配合秈稻十七號、十九號推廣,並配合機械自動化更新,使芬園楓坑「米粉」特殊香、Q品味,獨樹一幟。楓仔坑米粉在製造過程中,更有其要領。諸如:在輾平、壓條中,必須不停地以手勁搓揉,才可增加米粉韌度和滑嫩的口感。在曝曬過程中,米粉除了須選擇向陽的一面曝曬,而且要適度翻整,以提高品質。


芬園米粉是以在來米為原料,將在來米磨成米漿,經過調和、磨漿、壓乾、調和玉米澱粉或小麥澱粉後,蒸熟、滾壓成片,以壓條機做成絲狀米粉,再經加熱、冷卻後,鋪在竹架上烘乾。加入玉米澱粉是由柯王材先生改良研發,因製作米粉不能太黏,而在來米較軟,且具黏性,加入玉米澱粉可以增加Q度,又較具營養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