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真正細看過台灣山毛櫸的模樣,只因為它多半生長在人跡難至的山區,但它卻是珍貴稀有的冰河期孑遺植物,而且還是台灣原生種,再加上它竟能在北台灣的台北縣和宜蘭山區形成大片的純林,秋來綠葉轉為金黃,更是讓人驚艷。


 


台灣山毛櫸,為台灣特有的殼斗科山毛櫸屬植物,屬於落葉喬木,又稱台灣水青岡、早田氏山毛櫸,乃是古老珍貴的孑遺植物。台灣水青岡的葉片呈現長卵形,春夏季節整樹一片青綠,直到深秋初冬季節綠葉才會轉為金黃色,此時也是它最美的賞葉時節。由於山毛櫸常以純林姿態出現,才會有連綿數個山頭的黃葉美景。


 


水青岡的堅果為卵狀三角形,植株高達20公尺以上,算是高大的黃葉植物,花與葉同時在春天開放,通常生長在海拔1300~2000公尺的山稜線附近,並以台北縣、桃園縣間的南北插天山,以及宜蘭縣太平山區的銅山一帶分布最多。台灣水青岡,屬於殼斗科水青岡屬的落葉喬木,春天開花長葉,夏季時形成濃綠色的樹冠,秋天葉子鮮黃,冬季繼而落葉蕭瑟,四時各有不同的景觀。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水青岡為水青岡屬植物演化上最古老的一群,也是「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的珍貴稀有植物之一。根據林務局的調查,目前台灣水青岡在台灣有兩大塊分布區域,一處是在台北縣、桃園縣交界的拉拉山、插天山一帶,農委會已於1992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成立「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另一處在宜蘭太平山翠峰湖附近的銅山地區,是目前台灣水青岡最大的棲息地,約有1100公頃,是林務局及陳子英在2000年時調查發現。




植物學者眼中的北插天山山毛櫸極為珍貴,這是因為山毛櫸屬植物,大多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大陸氣候型稍乾燥之地。台灣為亞熱帶海島,氣候潮濕悶熱,紅葉植物大多零星散見於山區,很難形成整片的純林。但在北揷天山一帶,終年雲霧繚繞,屬於重濕型氣候,能夠出現大面積的台灣山毛櫸紅葉純林,實屬全球僅見。


生長在亞熱帶台灣的人,總是嚮往能見到紅葉連綿數個山頭的壯闊秋景。生長在宜蘭太平山和北插天山的大片山毛櫸森林,益發顯得彌足珍貴。每年10月底11月初,當山毛櫸落葉之前,整樹的葉片變會全數轉為金黃,形成動人心魄的秋色。山毛櫸喜歡頂著強風、沿著稜線生長,在秋天即將落葉之前,綠葉轉成金黃,成為山林中亮眼的主角;這個時節由遠處眺望,只見山稜線蔓延著一條黃色漸層帶,勾勒著秋天的味道。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山毛櫸步道」以它為主角,步道終點是山毛櫸林,10月下旬就有許多山客專程來此探訪這只有23週的迷人風景。



高緯度國家的秋色多彩,其中一部份的美麗就是由山毛櫸這一屬的樹木所貢獻,不過,這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溫帶地區的落葉大喬木,在台灣只有一屬一種,正式名稱為「台灣水青岡」,殼斗科水青岡屬,學名Fagus Hayatae Palib.ex HayataFagus是水青岡,雖然是台灣特有種,但學名中找不到「台灣」的字眼,用的是分類學大師早田文藏(Hayata)的名字來命名。台灣水青岡的分佈很狹獈,只分佈在中海拔大約13002300公尺的稜線,只在南北插天山、銅山、飯包尖山及阿玉西峰等山區發現,喜歡站在稜線上迎著強風挺立的它,樹型堅毅蒼勁,散發著動人的生命力。




台灣水青岡(學名: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ta),又名山毛櫸,屬殼斗科(Fagaceae)落葉喬木,其幹皮光滑,呈灰白色,為台灣特有種。幼葉背脈散生金黃色毛茸,葉橢圓形至卵形,先端銳形,基部圓形或楔形,鋸齒綠,側脈710對,平行,表面凹陷,裏面隆起。花單性同株,雄花46朵,成繖形頭狀花序簇生於葉腋,下垂,苞片線形,被毛,脫落性,花被筒狀,外被金黃色長柔毛,雄蕊512枚。雌花12朵著生於一長總梗上,腋生,花被筒 狀,被毛。殼斗卵球形,表面有軟棘,熟時四裂,堅果常為二枚,具三條翼狀稜脊。係小西成章於1906年在北插天山首次發現,又名台灣山毛櫸或早田氏山毛櫸(其種小名乃為紀念日籍植物分類學大師早田文藏而命名),英文名稱為TaiwanBeech。於每年的11月期間,落葉前的葉片會轉成黃色或紅色真的很迷人哦!


性喜溫涼濕潤的氣候,第三紀時曾廣布於北半球各大陸。目前全世界僅存13種,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區域。中國大陸約有5種,多分布於北方。在台灣僅見1種,即台灣水青岡,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海拔高度約1,3002,300公尺的山區,多生長在山頂稜脊上,林下幼苗不易生長更新。台灣水青岡林為一族群退縮的冰河孑遺物種,其天然更新與繁殖受到許多生育地及物候因子限制。在目前的法令保護下,雖或能減少外力對本物種植株直接的採摘或砍伐之破壞。但也因生育地受到保護,除非有大規模的自然干擾發生,導致微棲地氣候環境的改變,否則將仍難以發生大面積且有效的天然更新,因而台灣水青岡的未來可能只有就現況繼續演替,並呈現衰退的狀態。

  


山毛櫸不只是秋天美,不只是本身就是稀有的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它的存在,還孕育著極為少見的瀕危蝴蝶──夸父綠小灰蝶;夸父綠小灰蝶的幼蟲只吃山毛櫸的嫩葉,而山毛櫸既被列為稀有,夸父綠小灰蝶,面臨的生存危機就可以想見了。夸父綠小灰蝶(Sibataniozephyrus kuafui Hsu and Lin),命名來自於發現者的感嘆;這種台灣最晚發現的蝴蝶,發現時間只有10多年,牠們只在雲霧中、太陽初初露臉的一剎那才會大量湧現;發表這個新命名蝶種、發現人之一的徐堉峰說,為了找牠,常要在天色未亮前就摸黑上山,經過漫長的跋涉只為了守候雲開見日的短短時間,謎樣的蝴蝶,讓他常自嘲找尋牠真有如「夸父追日」般辛苦且充滿傻勁,於是以「夸父」為其命名。本種為臺灣特有種,一年一世代,以卵越冬,成蟲只有在五到六月於寄主植物附近活動,但出沒時間大多於早晨時段,較不易見到。雄蟲喜歡在樹冠上方飛翔,而雌蝶則喜歡棲息於樹冠內,成蟲吸食寄主植物樹液及葉面露水。本種分布範圍狹窄,局限在臺灣北部與東北部有臺灣水青岡的中海拔山區。不追夸父綠小灰蝶只單純拜訪山毛櫸,都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熱門地點之一的北插天山,需要來回78小時的辛苦攀登,相較之下,全長不到4公里,來回大約6小時的太平山山毛櫸步道就輕鬆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