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赤煉蛇(Rhabdophis
tigrinus formosanus)
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 黃颔蛇科 微毒蛇類裡最毒的就是這隻,長得很正點性情也相當溫馴,這種蛇平常不容易見到,比較喜歡在中海拔山區溪澗等潮濕的地方活動, 通常白天上午比較有機會遇到牠,是非常美麗的蛇,以蛙類、鼠類、鳥類為食。具有毒性,在日本有2起咬人致死的紀錄,因此在野外活動時因多加註意。台灣赤煉蛇的齒式為後溝牙型 ,日行性,常以山區溪流、樹林底等潮濕環境為棲地。以青蛙、蟾蜍為食,偶爾以魚或其他蛇類果腹。雌蛇在夏季產卵,每窩約8-47顆卵。小蛇孵化時約16cm。遇敵時,會將頭部及頸部挺的直直,同時頸部擴散成像眼鏡蛇那樣。




而且台灣赤煉蛇是目前已知唯一同時集venomouspoisonous 特性於一身的蛇類。台灣赤煉蛇的防禦行為很特別。當禦敵時台灣赤煉蛇會將身體弓起,將頸部擴大部份的腺體正對著敵人(掠食者),同時釋出會引起眼睛不適的刺激性分泌物。奇怪的是蛇身上腺體的分泌物,其成份組成居然與蟾蜍皮膚腺體的分泌物頗類似。學界對這腺體分泌的蛇毒與蟾蜍毒的關係一直有著高度興趣,顯示了台灣赤煉蛇能夠在捕食蟾蜍的同時,將蟾除皮膚腺中的毒液分離出來,然後將這毒液物質集中儲於背側頸部的腺體中,以備不時之需。由維吉尼亞州的Deborah A. Hutchinson(Old Dominion University)所領軍的研究團隊先後分析了日本各地區蛇類與蟾蜍豐富度的關係,發現Yamakagashi(虎斑頸槽蛇)並不會自己產生毒液,其毒液來自於當地的有毒蟾蜍。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若是居住在蟾蜍稀少地區的蛇類,毒液中就完全找不到bufadienolide分子。反之若於蟾蜍眾多的棲地,如Ishima島上,蛇毒中bufadienolide分子的濃度就明顯的高於Kinkazan島上的。而在日本的本州地區,因為蟾蜍的種類繁多,反映在虎斑頸槽蛇毒中的bufadienolide分子濃度便有相當大的差異。以上這些觀察,都可以藉由操作虎斑頸槽蛇的飲食得到證實。
這研究同時也發現,母蛇能將蛇毒中的bufadienolide分子傳給新生仔蛇,確保新生仔蛇的安全。經研究人員指出,虎斑頸槽蛇將毒液存於「一系列位於背頸側成對的腺體結構中」。當遭受到威脅時,便會將採取將存有毒液的腺體向著敵人的防禦態勢。這種將獵物的毒液轉用於保護自己的方式並不常見於陸生脊椎動物。但很少並不等於沒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