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只有3種鼓蟌科的豆娘,都是體型嬌小的種類,牠們的共同特徵是臉部有鼻狀突出(因此又稱鼻蟌科),翅膀末端超過腹部,而且雄蟲翅膀常有具金屬光澤的深色翅斑,在繁殖期時有敵對或求偶展示的功能。鼓蟌科豆娘大多棲息在流水的環境,其中屬於特有種的簾格鼓蟌,由於棲息地稀少、又受到天然災害的破壞,是個亟待保育的種類;而分布局限在南部地區的脊紋鼓蟌,也是稀有種,目前僅知生活在台南、高雄及屏東幾條靠近人類活動的溪流及溝渠,棲地也隨時有遭受破壞的可能。幸運的是,鼓蟌科的第三個成員棋紋鼓蟌是個普遍的種類,算是彌補我們不易見到這類豆娘的缺憾。
棋紋鼓蟌Helioocypha
perforata perforata (Percheron) (的成蟲全長2.7~3.0公分,雌雄蟲身體顏色明顯不同。雄蟲身體主要為黑色,帶有淡藍色斑紋,翅胸正面上方及下方各有一對圓斑及縱斑,側面有3條縱斑:第1條與第2條的下方相接,第3條略呈三角形。在牠們的腹部各節側面也都有斑紋,第1節的斑紋不規則,第2~4節的斑紋狹長,第5~9節的斑紋呈圓形。前翅末端1/3以及後翅末端1/2有帶紫色光澤的黑褐色翅斑,後翅翅斑上則有兩排透明橫斑。牠們的足部為黑色,正面白色的中後足,在生殖季時具有求偶展示的功能。棋紋鼓蟌(雌蟲斑紋黃色,背條紋細,肩後上方有細條紋;腹部第1~7節背面有細縱紋,側面有斷斷續續的縱紋,翅膀透明,翅痣具深淺雙色。
棋紋鼓蟌主要廣泛分布於蘭嶼及台灣全島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區及丘陵地,成蟲主要出現在開闊或半遮蔽的平坦溪流或溝渠。在南部幾乎全年都看得到牠們,但是在中、北部則大多出現在5~10月。雄蟲有明顯的領域性,常停在水面的石頭或朽木上守衛自己的領域,領域內的朽木往往就是雌蟲產卵的地方。佔據領域的雄蟲跟入侵者之間常有冗長的空中對峙行為,有時會肩並肩的快速來回競速飛行,有時則是面對面,定點鼓翅展示彼此的翅斑或互相推擠。雄蟲在雌蟲飛臨領地時,會面向雌蟲在空中盤旋,並將中後足向前伸出,露出正面的白色斑紋。這種有趣的動作其實是一種求偶展示的邀請行為,主要是為了引起雌蟲的注意。如果雌蟲接受雄蟲的邀請,便會停在附近的草叢上,等待雄蟲靠近;此時雄蟲見機會難得,便會馬上飛過去,用腳抓住雌蟲胸部與其配對。
交配完成後,雌蟲便直接飛到雄蟲領地內的產卵點產卵,雄蟲也會跟著一起飛到產卵點附近,停在一旁守衛。不過,跟大部分的蜻蜓目昆蟲一樣,棋紋鼓蟌並沒有所謂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係,只要機會許可,雄蟲會嘗試跟任何一隻牠看見的雌蟲交配。所以在同一根朽木上,有時會有一隻雄蟲同時守衛著3隻雌蟲產卵的情形。牠們的水蠆有著一副圓筒狀的身材,跟一般豆娘修長纖細的外表不大一樣。不過,牠們還有一個跟其他豆娘水蠆最明顯的差異:一般豆娘水蠆在腹部末端會有3條尾鳃,除了兩邊的側鰓,還有一條中央尾鳃;而棋紋鼓蟌這類鼓蟌科水蠆卻只有一對尾鰓,在野外非常容易辨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