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是兩座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領事館位於高雄港打狗港)口北岸的哨船頭碼頭邊,是當時英國政府打狗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在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的年代最為久遠。


領事官邸則位於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的小上,東側、西側及南側皆緊臨陡峭的懸崖,北側連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領事館與領事官邸之間建有石階相通。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1901年,英國政府進行領事官邸整修,外牆紅磚敷以水泥,以避免空氣中海鹽成分對磚面的侵蝕。1908年日本積極建設高雄港,哨船頭旗後山均被劃入港口要塞之範圍,英國因此放棄打狗領事建物的使用權。1925年,由日人接收使用,領事館改作為高雄水產試驗所,領事官邸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處處斷垣殘壁。直至1985年後「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建築物」方才開始進行修復。198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打狗英國領事館(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為二級古蹟,並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


由於政權及產權的多次轉移以及資料的誤用,數十年來,山丘下碼頭邊的領事館建築物一直未被重視,而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建築物,卻一直被誤認為英國領事館。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的建築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包括花欄石雕及圓拱設計,原設計者為英國人,使用尺寸皆為英制單位。建築物整體外觀的四周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轉角處的栱較小而牆柱較大,為穩固結構,轉角的磚柱為雙柱並立。建築物房間內設有壁爐,建物下層內並有高低不一的地下室,此乃建造者當初為因應高低不一的岩石地形所做的空間設計,其主要用途為倉庫或儲藏室。雖然建築物設計者為英國人,但建築工匠是聘自中國大陸,而建築用的紅磚則從廈門運來,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


山丘下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對外開放的公務機構,因此選擇設置在接近碼頭,海關,洋行,商船等人潮商務熱絡地區,以利官員及民眾洽公,是當時英國在打狗地區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當時英國並擁有領事裁判權,因此其領事館配備有巡捕及牢房的設置,牢房主要囚禁在打狗地區違反「打狗領事港口規章」的華人與洋人。山丘上的英國領事官邸,則是需具舒適,隱私及安全居住功能的建物,因此選擇設置在山丘上,該建物位居打狗港港口上方高地,可俯視整個打狗港區,視野極佳,且地處幽靜,當時必須經過山下的領事館,步上石階後,才能進入,因此不易受干擾,為英國駐打狗領事官員的住處,以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即為今日的舊水產試驗所,位於鼓山區哨船街7號。2004年後即無人使用,2005年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前清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即為數十年來所謂的「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位於鼓山區蓮海路20號,中山大學校門口的山丘上。1986年起,高雄市政府開始考證研究並修復英國領事官邸,1987年台灣內政部將之訂為國家二級古蹟,領事官邸內部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陳列有關打狗開拓及近代史之文獻、鳳山縣舊城模型、歷史圖照等歷史發展重要文物資料。領事官邸內的隔間分為港景廳、海景廳、高雄廳、文化創意小舖、展覽A廳、B廳以及地下迷宮。2003-2007年,英國領事官邸由高雄漢王洲際飯店經營管理,領事官邸南側仍保持著完好的石階古道,可直通山下的領事館(舊水產試驗所),年參觀人次突破四十萬。





























































雄鎮北門是一位於台灣高雄市的城門古蹟。最初建於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繼續修築,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是旗后的鎮北門戶,扼控海疆險要,位於哨船頭西子灣中山大學的馬路邊小山丘上,是高雄市發祥地旗后的鎮北門戶,也是清代從旗后鳳山舊城的交通要衝,目前大砲今已不存,只剩弧型砲座,是打狗港區僅存的唯一明鄭時期城門,被台灣列為三級古蹟。雄鎮北門據說為鄭經在於永曆卅五年(1681年)建於哨船頭信號山麓築城門,門洞高一丈二尺(約3公尺84公分),寬二丈二尺(約7公尺24公分),厚四尺(約1公尺68公分)。最初記載見於澎湖台灣紀略(1685年),其中曾提到「打狗山寇置砲於此」。


鳳山縣誌》(1720年)曾描述雄鎮北門已有打鼓汛,砲臺一座、煙墩一座及望高樓一座。而在《重修鳳山縣誌》(1764年)也提到:打鼓港汛,砲臺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但自1683年清治時期開始至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約二百年的期間裡,清廷並未對雄鎮北門砲臺有較積極的治理經營,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牡丹社事件之後才有轉變。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事件為藉口登陸恆春,即「牡丹社事件」,於是清廷命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派淮軍提督唐定奎和副將王福祿督造,並聘法國技師設計(另一說為英籍技師),同時打造雄鎮北門砲臺、旗后砲臺以扼守打狗港,於光緒二年(1876年)年完工。[1]完工後的打狗港區共有雄鎮北門和威震天南兩砲台,共同扼守打狗港。不過在光緒三年(1877年)初,福建巡撫丁日昌來台後卻發現,此處空有砲臺卻無砲可用。光緒廿年(1894年),雄鎮北門砲臺增置兩門4.5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次年(1895年)八月,日軍多艘戰艦逼近打狗港海外,守軍與之發生激烈砲戰,日艦放下汽艇欲從雄鎮北門砲臺附近之岸邊登陸,但誤觸地雷爆炸。之後日軍突破臺灣守軍防線,打狗港三處砲臺遂陷落。日治時期之後,大砲亦被移走,只剩弧形砲座、砲臺城門及牆垣。而營舍則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砲臺內則作為辦公房舍。雄鎮北門在1981年因城門斷裂,當時的高雄市政府以水泥重製,因不符合中華民國古蹟維修法,於是被從一級古蹟被降為三級古蹟。


打狗地區共有三座砲臺,即雄鎮北門、威震天南及大坪頂砲臺,依地形分別為低、中、高三種高度,在射程上也分有近程、中程、遠程三種距離。雄鎮北門砲臺周共八里,並有大砲兩尊,屬高度最低的近程砲臺,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四周圍牆以三合土與海邊咾咕石疊成,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砲臺。砲台城門則是以紅磚砌成的中國式城門,城門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可容數人站立。城門門楣上書有「雄鎮北門」。而兵舍則採地下化,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有營房8間與儲藏室。砲臺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石疊成,形狀頗不規則,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