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城---此地位於恆春半島西海岸,於明鄭時期原為鄭軍之登陸地之一,清康熙末年之後為漳州、泉州移民拓殖之重要根據地,而作為此地方最古老的村街,其繁華的程度僅次於當時的恆春。當福佬籍移民形成部落之初,每每遭受高砂族之襲擊,於是環植木柵於四周圍以作為防禦之用,因此此地便被當時之移民慣稱為「木材城」、「柴城」(Tash Siang),後來此以河洛語發音之地名又被轉訛而成為「車城」(Chiah Siang)。直至清乾隆末年,逐漸發展而形成一街肆繁盛景況。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等人作亂,南路的林黨之首莊大田兵敗勢衰,翌年十月率領其餘黨逃竄進入北方的尖山一帶。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二月,將軍福康安水陸並進,兵分六隊,採取四面包抄之圍攻策略,於是月五日於尖山的石洞之中擒獲莊大田本人;而其水師的登陸地點便是當時的「車城」,之後為紀念捷軍,便稱「車城」為「福安庄」,並於庄內的「福德祠」樹立石碑以稱頌其功。至清朝末年恆春修築縣城之前,「車城」皆為此地方之政治中心,於清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年)設「大營盤」,有許多士兵與馬車補給軍糧,以作為防禦高砂族的本部所在地。


車城灣---此地又稱「瑯嶠灣」,乃是開於北方的「鼻仔頭」(又名「車城角」)與南方的龜山之間的一灣,昔日稱「魚房港」,亦即西洋人所稱的「Expedition Bay」。所謂「車城庄」在其灣岸的四重溪口,而「射寮庄」在其保力溪口。清乾隆初年,福佬移民開拓「射寮庄」一帶地區,而逐漸及於南部地方。龜山---此山位於後灣仔海岸,為一丘陵,山頂平坦,遠遠望之,猶如龜之浮游一般,故取名為「龜山」。至於排灣族對此山之命名則為「鍋底」之意。日本明治七年(西元一八七四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時,日本征台軍便由「龜山」附近登陸,並於此地設置軍事本營。





恆春歷史 - 歷史事件 (文:林右崇)


羅發號事件與南岬之盟 ---清同治6年(1867)3月9日,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由汕頭赴牛莊之際,於七星嶼附近觸礁,船主韓特夫婦和水手於潭仔灣登陸,遭龜仔角社蕃人襲擊,除中國水手一人逃至打狗外,全部罹難。 美國領事一方面向清廷抗議,一方面委託英艦柯爾摩號調查羅發號罹難事件。3月26日,艦長博德少校率艦抵達南岬(今鵝鑾鼻一帶);小艇欲登陸之際,遭到龜仔角社蕃人攻擊,一人負傷,於是折回打狗。 從此展開一場中(清廷).美.台(瑯嶠十八社)三邊談判。最後,9月末,達成協議,於瑯嶠締結「南岬之盟」;番社大頭目卓杞篤保證日後不再殺害西洋船舶海難人員。英美等國則強烈要求清廷於鵝鑾鼻建立燈塔,藉以保障西洋人航海安全。


此外,由於清廷對台灣番地的「放任」「曖昧」態度,李仙得事後向美國政府建議佔領台灣,未被採納。至1871年琉球民54人遇難事件發生後,又積極鼓動日本出兵征伐牡丹社,企圖佔據台灣。 站在這個視角看來,羅發號事件的影響深遠;或者可以說它是恆春歷史的轉捩點之一。


琉球藩民事件 ---清同治10年(1871)11月6日,琉球國宮古島民69人,赴中國福州進納年貢回程,自福州出發,途中遭遇暴風雨,漂流至八瑤灣(今滿州鄉九棚村附近);捨舟登陸之際,3人溺斃,66人生還。 11月8日,琉球民在尋路出山之際,54人遭蕃人殺害於石門及雙溪口附近;倖存者12人,避難於當時保力庄總理楊友旺家40日左右。 12月22日,琉球民12人在楊阿告陪同下,赴鳳山縣署。12月29日,由鳳山縣署官憲護送至台灣府城(今台南市),候船赴大陸福州;翌年6月2日,轉回琉球。 這就是所謂的「琉球藩民事件」。


其後,這個事件引發同治13年的「牡丹社事件」。如今車城鄉統埔村內的「琉球藩民墓」,就是日本西鄉從道為「紀念」罹難琉球人,而在撤兵離台之際建立的。 對恆春而言,這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史蹟;它象徵著恆春地區開拓發展途中、飽受外力侵擾的苦難經驗。


牡丹社事件 ---導火線雖是清同治10年的琉球民54人遇難事,根本原因則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向外擴張政策使然。為達成這個政策,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派員赴北京,向清廷交涉琉球民遇難事件。同時派人由福州偽裝來台;走遍全島,深入番地,刺探台情。接著,清同治13年(1874)5月7日,日軍「有功艦」登陸社寮(今射寮)港。開啟後世史稱「牡丹社事件」之序幕。5月22日雙方第一次交鋒,日軍攻陷石門(今石門古戰場);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等38人陣亡。同一天(5月22日),日軍都督西鄉從道抵達瑯嶠灣,登陸社寮;清廷方面,則袁聞率艦2艘也抵達瑯嶠灣(即車城灣)。5月23日,中日於瑯嶠展開第一次直接交涉5月29日(四月),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後,派潘蔚等人率艦4艘進入瑯嶠灣,在車城登陸。6月21日展開中日第二次直接交涉,要求日本撤兵;西鄉從道不從。在此之前,6月3日,日軍分三路攻入牡丹社。牡丹社敗退;大部份房舍遭縱火焚燬。至此,主要戰役結束,大勢已定。其後,8月下旬,台南氣候激變,一時惡疫流行,病勢猖獗;日軍於百日內病死500餘人,狀極悽慘。


或因此故,中日和談終於在九月二十二日(10月31日)敲定,約定日本於十一月十二日(=12月20日)撤兵。清廷支付琉球等被害難民撫卹銀,另償付日軍修路及所建營房,共50萬兩。
此役促成清廷採取「開山撫番」政策,積極開發台灣;「恆春縣」也因而誕生,留下今天全台唯一城牆猶存的古城。在國際關係上,清廷則從此喪失了琉球這個藩屬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