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腹幽蟌  Euphaea formosa Hagan, 1869 , 幽蟌科 Euphaeidae, 是台灣特有種,只有在台灣才看的到牠的身影。族群數量頗大。一般只要是污染少的溪谷,大多可看其豔紅的身影。台灣棲息於溪流的眾多蜻蜓目昆蟲中,有個成員可說具有得天獨厚的超強適應力,從鬱蔽的小山澗,一直到郊區地帶有人類群居、受到污染的溪流,無論水急水緩,都可見到牠們盤據在石頭上的蹤影。



短腹幽蟌是屬於均翅亞目幽蟌科的中型豆娘,雖然相當常見,卻是台灣的特有種。牠的雄蟲全長約5公分,翅胸黑色且帶有鮮豔的橘紅色勾狀條紋。腹部細長,第1~6節暗橘紅色,其餘各節則為黑色。牠們最大的特點在於後翅有一個大型的黑褐色翅斑,佔據翅面約2/3的面積,翅斑上並有藍紫色的光澤,這不但成為野外分辨的最佳特徵,而且可能跟雄蟲在繁殖季節的求偶或敵對展示行為有關。雌蟲體型略小,全長約4.5公分,胸部的條紋與雄蟲類似,但顏色為黃色或黃綠色;另外,雌蟲後翅的翅斑較小,顏色較淡,並且缺乏雄蟲獨有的藍紫色光澤,老熟個體的翅斑還會漸漸變淡。雌蟲腹部末端發達的內生型產卵管,具有銳利的邊緣,可以切開柔軟物體的表面,比如說水邊植物的莖葉,然後將卵藏在切開的小縫中。這種內生型的產卵方式可以使卵獲得較完善的保護,以避免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或是寄生蟲的感染。


短腹幽蟌廣泛分布全省低、中海拔的溪流或溝渠,成蟲發生期很長,每年3~12月均可發現牠們的蹤影,可說是台灣最常見的溪流型豆娘。生殖期一到,雄蟲往往停棲在水邊的石頭上,並且佔據周圍一小塊人類看不見的領域,當成自己的繁殖水域。每當有鄰近的雄蟲侵入時,領域所有者便會飛離棲石加以驅趕,而入侵者往往急忙逃回自己的領地內,等到前者追至後者的領域時,主客地位馬上倒轉過來;一場你追我逃、我追你逃的相互追逐戰於焉展開。這種情形將持續好一陣子,一直要等到雙方都追累了,各自飛回自己的棲石上才告一段落。


另外,短腹幽蟌還有一個有趣的行為,雌蟲在與雄蟲交配過後,會在雌雄連結的狀態下開始產卵,此時雄蟲會利用腹部末端的攫握器抓住雌蟲的前胸,形成雄蟲在前,雌蟲在後的姿勢,我們稱這種產卵方式為連結產卵。在產卵的過程中,雌蟲會順著石頭邊緣或枯枝慢慢倒退爬入水中,以便找尋適當的產卵點,當牠身體整個沒入水中時,雄蟲便會鬆開攫握器,飛到附近的石頭或樹枝上守衛,只留下雌蟲獨自在水中產卵。這樣潛水產卵的時間往往可以持續10分鐘以上,而雌蟲在產卵完畢後會再順著石頭爬出水面,並且毫髮無損的即刻飛離產卵點;至於雌蟲在水中如何呼吸或者是否呼吸?我們目前仍不明瞭。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當在野外觀察時,請勿隨意干擾正在潛水產卵中的雌蟲,因為在溪水流速較快的地方,雌蟲往往因此一不小心沒抓牢而被水流沖走。可別因為你一時的好奇心,而造成牠終生的遺憾。


短腹幽蟌的水蠆全身黑褐色,一副扁胖的體型,加上腹部末端3支囊狀的尾鰓以及第2~8腹節側面呈細管狀的腹鰓,跟一般豆娘幼蟲的細長苗條身材相比,顯得相當獨特。牠們大多攀附在淺水地帶的礫石底部,遇到干擾時,便將身體彎曲蜷縮假死。這種假死行為能使水蠆順著水流快速脫離危險,達到逃避敵害的效果。有機會採到幼蟲回家飼養時,請再注意一個「求救行為」,如果你發現短腹幽蟌的水蠆正在左右擺動牠那囊狀的大尾巴時,可別以為牠是在跟你打招呼,這表示水中的氧氣不足,該替牠打打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