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蜻蜓的棲地需求與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一般在像池塘或溪流這類有水的環境,比較容易發現牠們。不過薄翅蜻蜓可就不大一樣了。就目前的採集記錄來看,這個種類的分布,可說是從鄉村到都市,從森林到草原,從高山到海邊無所不在,分布既廣,數量也多,而且活動時間全年無休,是極為常見的蜻蜓。


薄翅蜻蜓(Pantala flavescens )全長4.5~5公分,雄蟲臉部淡黃褐色,複眼背面暗紅色,腹面深灰色;全身黃褐色,合胸側面顏色較淺,但成熟後呈灰褐色。腹部基部粗,向後逐漸尖細呈尖錐狀,背面中央具有不明顯的黑色縱紋,第8~10節有明顯黑斑,未成熟個體在第2~7節有不明顯暗色縱紋,縱紋兩側有淡色斑;攫握器黑色,細長。雌蟲外形類似雄蟲。


跟其他種類蜻蜓比較起來,薄翅蜻蜓有很薄的體壁,因此身體特別輕盈,再加上基部特別寬大的翅膀,讓牠們可以藉助上升的氣流,長時間停留在空中,而不需費力作太多拍翅的動作;這種節省能量耗損的形態特徵,其實是為了配合牠們渡海遷移的習性。


根據國外的研究,薄翅蜻蜓會在不同季節,隨著鋒面氣流向南或向北集體渡海遷移,而且集中在夜晚進行。台灣本島的薄翅蜻蜓幾乎整年都看得到,尤其每到秋初時便突然大量出現,很可能就是由島外遷移進來的結果。每年到了這個時期,漁民常會在夜晚,發現有大量的薄翅蜻蜓跟綠胸晏蜓,被漁船上的燈光吸引,而大量聚集在船上。


薄翅蜻蜓屬於泛世界性分布的種類,在本省也分布廣泛,從海拔3千公尺的合歡山地區以至海岸地帶,均可發現其蹤跡。成蟲常成群來回盤旋於草地上空,或在傍晚時分,於樹叢上方集體捕食蚊蚋之類的雙翅目昆蟲;但是牠們在水邊出現的數量反而不多,而且一般只在溫度過高的正午時分,或接近夜晚時才會停棲下來。牠們停棲的姿勢跟一般蜻蜓不大一樣。大部分蜻蜓都是採用水平式或斜立式的停棲姿勢,但是薄翅蜻蜓卻是利用懸垂式的姿勢,頭上尾下掛在草叢或樹枝上。


薄翅蜻蜓雌蟲有兩種產卵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雌雄連結產卵,也就是雄蟲在交配完後並不馬上跟雌蟲分開,而仍保持雄蟲在前、雌蟲在後的串連姿勢,帶著雌蟲四處尋找適合的產卵點;即使雌蟲點水產卵時,雙方仍保持在串連的狀態。另一種方式則是雌蟲單獨產卵,一般是發生在產卵階段的後期,此時雄蟲會放開雌蟲,任其自由產卵,也不在一旁盤旋守衛。造成這種產卵行為上差異的真正原因尚未明瞭,不過可能與產卵水域有無其他同種雄蟲的干擾有關,也可能跟雄蟲生殖投資的策略有關。


在可能的範圍內,蜻蜓雄蟲會嘗試跟多隻雌蟲交配,這樣除了可以減少「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生殖風險以外,也能增加後代基因上的多樣性;因此雄蟲可能在判斷對某一隻雌蟲的生殖投資已經足夠以後,便離開伴侶去尋找其他的交配機會。另外,雌蟲還有一個奇怪的產卵行為:常常將反光性強的物體表面誤判為水面,而在上面產卵。這種行為一方面雖然常造成產卵失敗,相反的,卻也增加了各種有水棲地的利用機會。


薄翅蜻蜓的水蠆對於水質的適應力很強,即使嚴重優養化的水池也可以生存,甚至能忍受生活在海邊礁岩上的鹹水坑中。薄翅蜻蜓擁有的這些生物學特性,包括成蟲具有渡海遷移性,雌蟲隨意產卵的習性,以及水蠆對水質頑強的適應力,應該是牠們分布如此廣泛的原因。





























切葉蜂擁有又長又發達的口器,把切下來的葉子捲成育嬰室,還會準備好花粉和花蜜這些存糧喔。切葉蜂本身並不棲息在植株上,亦不以葉片為食,其割取葉片純粹是為了築巢之用。它的巢多築在附近腐朽木材的裂縫內,或竹籬所使用之竹材中。切葉蜂以口器割取葉片,行動迅速,在數秒內即可完成切割,飛離現場,一般只見被害的殘缺葉片,很少能夠見到切葉蜂真面目。切割所造成的缺口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2公分,切口的邊緣十分整齊。同一隻切葉蜂有選擇某株切割的習慣,因此,一棵植株被害很嚴重,鄰近植株卻可能完好無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