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山山頂的古堡是清朝李棟將軍(1891?)來台撫蕃而建,日軍重建古堡(1913)為大砲陣地,意圖鎮壓抗日的泰雅族人,歷經多次戰役,山胞死傷慘重, 李棟於山頂興建一城堡 (也就是現今人稱的「李棟古堡」), 後來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此時日人另開闢一條寬大的碎石路通往山頂, 目的是為了運送大砲至山頂的城堡建立砲陣地以鎮壓泰雅族原住民, 這裡因位處制高點, 大砲可以打到巴陵三光一帶 (北橫), 也可以打到司馬庫斯及鎮西堡一帶.




日本占領台灣後,台民前仆後繼的反抗,在第三任總督 乃木希典心力交瘁地卸任時,殖民台灣不但沒獲得利益,反倒拖累了原本就貧窮的日本經濟,造成財政上沉重的負擔。乃木還曾私下比喻日本佔台為乞丐獲得馬匹---不會騎馬還常常被咬,國內還有一股力量計畫將台灣賣給英、法等列強。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接任後,首先了解許多反抗其實是來自禁鴉片。兩人解除禁菸令,設鴉片公賣局,許多士紳、土豪有鴉片吸食後不再鼓吹反抗,抗日的凝聚力量不再。由於抗爭減少,加上鴉片收入,到任不到兩年台灣收支已獲得平衡。善於心計的後藤新平並且了解到台灣財富的聚集非常容易,要化解抗日行動必須消耗民間財力。於是鼓吹台灣的民間祭典、陣頭、戲劇、流水席...等等活動,許多的大拜拜總督會親自參加或派高級官員蒞臨。於是憨傻的台民為了獲取總督府的賞識,開始瘋狂投入民間祭典,如此累積一整年或數年的財富,常在一次的慶典裡耗盡。在鴿派的兒玉源太郎8(接任內務大臣後,總督之職幾乎由 後藤代理)的任期下,漢人已沒有撼動台灣政權的抗日力量。接著第五任總督鷹派佐久間左馬太接任,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以武力強壓原住民,強悍的五年理番計劃,其中太魯閣之役還親自督軍......


1912年,在軍人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政策」下,桃園廳與新竹廳方面各集結了大批的軍警武力,向當時稱為「大嵙崁後山蕃」與「馬里闊丸蕃」大漢溪上游的泰雅族部落發動猛烈攻擊,雙方在李崠山崚線數度激戰,死傷慘重。日軍警固守李崠山頂,構築砲台,以山砲、臼砲猛轟部落,才迫使泰雅人屈服。





李棟山古堡為1913年所建,兼作砲台及指揮所。古堡的平面呈四邊形,東西兩側各設稜堡一座以利防禦,大門在西北側,門外設照壁一座,稜堡及四壁共有射口(槍眼)31個,西北壁根設有儲水槽,壁體下層為鐵絲混凝土夾土壁,厚達60公分,並有扶壁柱,上層則砌磚壁。大門門楣原有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題字的「慎守其一」匾額,現已失竊。




山頭崚線附近仍留有戰歿日警的墓石,日治時期此地被視為是「理蕃」的紀念物。古堡是軍事防禦工事,為求堅固耐久,便大膽地採用了當時在台灣尚屬新建材、新技術的混凝土興建,更特殊的是因應山區交通不便、鋼筋運送不易,故以鐵絲數股綑紮,代替主鋼筋以進行補強。這特殊的構法,讓李棟山古堡在臺灣建築技術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古堡內現設有衛星定位基點及天線等設施。堡內原有建築物均已不存,徒留荒涼四面堡壁,成為當年血腥戰爭的見證。







































海拔一九三一公尺的李棟山,位處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交界,沿著往李棟山的山路,來到歇腳點李棟山莊,感覺像走進水滸傳裡的山寨,莊主是83歲老榮民朱萬鶴,他30年來接待逾30萬名山友,安貧樂道,樂於助人。 民國69年,朱萬鶴到尖石後山地區參加一項產業道路拓寬工程,便愛上這片面對群山、視野遼闊的平台,他一磚一瓦、一木一樁自建數百坪的李棟山莊。 李棟山莊沒有華麗的外觀,房間也只有通鋪,卻是許多山友最愛的棲身之所。山區天冷,熱情的朱萬鶴,煮七葉膽茶溫暖遊客的心。朱萬鶴喜歡和山友閒聊,橫梁上繫滿山友留下的小布條,牆面上寫滿來自四面八方的簽名與留言,他得意的說「這些都是回憶啊,我捨不得拆掉。」


多年來,李棟山莊經歷無數颱風地震沒被震垮,外觀上已布滿歲月風霜,唯一不變的是,展望台上飄揚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這名老榮民每年元旦必換新國旗,展現愛國情操。 朱萬鶴祖籍江蘇,民國53年軍中退伍後做過不少生意,也參與過不少築路工程,建好李棟山莊後便專心經營。 朱萬鶴6年前娶了小他卅多歲的妻子,靠著每月1萬3000多元的就養金度日,卻樂於付出,曾一口氣拿出2萬元幫助原鄉一所國小跆拳道隊參加比賽圓夢。 李棟山山頂的古堡是清朝李棟將軍來台撫蕃而建,日軍重建古堡為大砲陣地,意圖鎮壓抗日的泰雅族人,歷經多次戰役,山胞死傷慘重。神祕的李棟山古堡曾傳說鬧鬼,朱萬鶴笑稱,「只有人心裡有鬼」。 近年來,山友少了,他仍守著山莊,在空地上開闢菜園與小花圃,每天泡好七葉膽茶,等著山友上門閒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