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崁雕塑公園是為了紀念清朝時期在西螺創立七崁武術館的人-阿善師。當時清廷腐敗、無能管理台灣,導致盜賊四起,嚴重威脅台灣人民的生活,「阿善師」成立了武術館,不但教導居民習武,並擔負起維護居民安全的任務。台灣的武術館直到甲午戰爭、滿清割台,因為當地習武的人組成義軍對抗日人,導致日後被日人強制解散武館,禁止當地人習武,也使得西螺七崁漸而失去了武術風采。

七崁公園中共有7座銅雕各自擺著不同武術招勢,「仙女紡紗」、「倒踏蓮花」、「仙人指路」、「金雞獨立」等,藉此展現當年阿善師的精湛武藝。

西螺七崁的由來---早期移民西螺人數最多的廖姓宗族,是乾隆年間從福建詔安移民西螺,其先祖原本姓張,因入贅廖家便改姓廖,直至死後才改回張姓。這支家族在故鄉有祖訓七條,稱之為「七崁」,當年渡海移民至西螺的廖家人承襲祖訓,也把七崁之名帶到西螺,便成了之後人們所稱的「西螺七崁」。



雲林縣最北端的西螺,應是臺灣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民國六十年間,因電視媒體的宣傳,西螺七崁的武術名震全臺,但對當地而言,西螺七崁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戲劇,而是一部活的開發史。七崁的由來為:張廖家族為自保,族人便在西螺地區,以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崁」,以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教聯防自保的制度,當時的七崁是以西螺廣興里為中心,向二崙和崙背擴散。七崁的張廖族人,為強化彼此間精神凝聚力,各崁每年都舉行規模宏大的迎神賽會,散居各處的張廖宗族,定期聚集先祖守護神「七崁媽祖」廟址,即二崙鄉來惠村的新店地方,由七大區域輪流迎神出巡拜,祭藉此增強同舟共濟、患難相助的意識。




至於號稱全台武術發源地的七崁武術,其興起也是配合訓練自衛團,而由劉明善(劉苞)在廣興里創辦七崁武術館振興社,人稱阿善師的劉明善要求門徒先習文而後練武,並傳救人濟世的醫術,故遠近慕名者漸多,隨後便傳遍全島。




七崁武術館在名噪近一甲子之後,於清光緒廿一年,日據第一年衰微,造成式微的原因很多,包括光緒元年至三年的三姓長期械鬥,廣興可公支派為爭公產管理權發生同胞相殘事件,促使武館威信受到嚴重打擊,武館地位一落千丈,「致命的一擊是,七崁志士組義勇軍紛紛抗日,某次夜襲日軍憲兵,割取頭顱懸掛西螺廣興宮示眾」,這次事件激怒了日本人,發動大軍供占西螺,焚毀廣興宮。自此事件,日本人因而嚴令解散武館,正統的武術自此漸失傳,有些雖有向外流傳,然七崁武術發源地的廣興,卻從此失去昔日光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