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飲食,人類得到一天的活力來源;而作物種子的品種與農法,則是保存糧食活力的關鍵。2010-131日致力推動種子交換平台的「大地旅人工作室」,邀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阿力曼(王水木),與30多位施行「樸門永續設計」(PDC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的農夫, 分享台東鸞山部落布農族農耕的傳統智慧。鸞山村的森林博物館致力推動布農族祖先的生活方式,雖然只有8公頃多,卻是山布農族人傳統生活智慧傳承的重心。其中祖先原生種子與農耕方式的傳承,也是部落一大使命。


 


阿力曼說,鸞山部落的一草一木,都是祖先傳下來的故事,有會走路的樹、會生氣的樹等。而他們所種作物也很少外來種子,幾乎每種作物都是祖先留下來的品種,這些農作物當然也有許多故事。例如原生種的小辣椒,不但有特殊的香味,「辣點」會集中在舌頭的某一部位,也是烏頭翁、小彎嘴、五色鳥的最愛,部落裡叫它「鳥類的良藥」。另外,有一種祖先傳下來的白色山藥,種在鬆軟的土壤裡,「可以長得像屁股一樣大」,和小米一起煮來給生病的老人食用,有助恢復活力。


 



 


根據阿力曼的觀察,植物種子有其自行落種發芽的一套模式,至今無法為人所理解。他舉例說,部落種在廢土坑的番茄,可以在土壤裡沉寂多年後才發芽;而奇怪的是種愈久,所結的果實反而愈大。還有佛手瓜種一棵,竟然可以收成好幾年。更令人好奇是,像玉米這種高耗肥的作物,不用肥料,種出來的玉米卻約是市面品種34倍大,種子飽滿充滿金黃光澤。鸞山土地愈種愈肥的小秘密其實沒什麼,只是部落的農人習慣將土地當成母親尊重,加上善用雜草、草木灰、堆肥、輪作的習慣,以及因地制宜的種植方式。「你尊重她,她自然就回報你。人類要永續生存在一塊土地上,除了需要學會傾聽自然的聲音,同時也需要不斷地觀察、學習與調整。」阿力曼說,土地是人類重要的維生系統之一,是大地之母,鸞山部落的種植,不只光靠技術,「還得傾聽土地、風、動植物等周遭維生系統的聲音」。


 



 


阿力曼分享挑選種芽的經驗說,在部落裡通常只收首次成熟的種子,因為首次收成的種子,是最有活力的種原。通常部落選種或收成,並不會以體積大小、外觀作為種原的考慮。阿力曼舉生薑為例:表面愈光滑、愈好看的,通常是經過很多對人類有害的程序,這些保存的方式不但讓植物本身的競爭力下降,甚至人吃了也很容易失去活力。在鸞山部落,吃的東西往往長得很醜,不符合市場所謂賣相與經濟價值,但不管社會怎麼改變,他們堅守從老祖先傳下來的觀念。部落的人發現,這些外表不起眼的的原生種,不但比市面上的更有原味、鮮甜,而且可以保持原住民在山林裡的活力。這套「中看不中用」生活觀,不論是套用種子、果實、蔬菜或是「人」,都非常地適用。此外,為了維持祖先留下來的種子品種與活力,部落農人不但需要將祖先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實際用在農耕維生系統之外,為了延續這些品種,不但自己採種,同時也要建立傳播系統。所以,他在現場也帶來許多部落的作物種子、枝條和大家交流,希望讓這些快消失的珍貴品種有機會在世界上延續下去。


 



 


 


阿力曼認為,其實台灣有很多族群有其傳統農耕智慧,不只是原民部落而已,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樸門永續設計(PDC)只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也幫助大家找尋各自的傳承記憶與普世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