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官田鄉官田村慈聖宮籌設陳永華參軍暨八田與一夫婦紀念室,舉行木雕塑像安座儀式,3座雕像都出自國家民族藝術薪傳獎大師施至輝之手。台中縣豐原市優生婦產科醫院院長陳永川捐贈經費100萬元,並邀請出身彰化縣鹿港鎮老師傅施至輝打造陳永華、八田與一與妻子八田外代樹等3座雕像。
慈聖宮主委陳俊銘說,雕像以台灣本土牛樟木為材料,並參考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石萬壽提供的資料,確認陳永華身穿明朝咨議參軍的官帽、朝服型式;嘉南農田水利會也提供八田與一、八田外代樹歷史照片,確認日本服飾型態,過程多次考據,相當嚴謹。廟方說,慈聖宮是全台唯一同時奉祀八田與一夫婦及陳永華的寺廟。官田村近鄰烏山頭水庫,村民因 水源充沛而農作收入大增,對八田與一深感恩澤;陳永華軍隊當年也曾駐紮在村內;紀念館啟用,讓子孫永懷先人。
明永曆16年(1662),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從此後 20多年間,鄭氏政權以區區彈丸之地,對清廷造成極大的威脅。明鄭所以能發揮這樣巨大的力量,當時的「諮議參軍」陳永華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原本是位儒生,明亡時,棄文從武,加入反清陣營。鄭成功父子對他都十分尊敬。鄭經並請他出任相當於宰相的「諮議參軍」職務,擔負起經營台灣的重責大任。
陳永華建設台灣,以「足民食」為起點。他親往各地,教軍屯田,儲備糧食;教民煮糖晒鹽,以利民生;教匠燒磚,改善民居。同時劃定行政區域,勵行里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衣食俱足後,又興建台灣首座孔廟,獎勵教化。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
明鄭以台灣這樣的小島,卻要養活數十萬軍民,財政負擔的沉重可想而知。在陳永華的策劃下,明鄭的船隊乘風破浪,不但與南洋、日本、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同時更突破清廷海禁政策的封鎖,直接打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其外貿收入不僅使台灣自保有餘,並能伺機進軍大陸,反清復明。
不料,永曆34年,鄭經軍事失利,從大陸撤退。陳永華因為「自慚護駕西征無效」,而鬱悶不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竟病逝。軍民聞訊,無不痛哭失聲。陳永華死後,葬在今台南縣柳營鄉,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現存的僅是空塚。此外,民眾為感念他的德澤,還設廟祭拜,就是今日府前路上的「永華宮」;「永華路」同樣也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至於其他傳說,最著名的應當屬「天地會」。據說陳永華曾化名為「陳近南」,以「玄天上帝」信仰為掩護,成立天地會這一祕密組織。該會以異姓結盟,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尊化名為「萬雲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從事反清復明的行動。日後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成為讓清廷頭痛不已的秘密社會勢力。
1665年陳永華參軍建議興建孔廟,1666年首次在台灣舉行祭孔,直至如今,祭孔在全臺首學 台南孔廟重未間斷過,從鄭成功時代到鄭經時代,陳永華對台灣經濟發展及文化建立,可在歷史上留下重要一頁,他教民引海水曬鹽、製糖、取土燒瓦、善待原住民,對台灣經濟貢獻良多
陳永華死後,葬在今台南縣柳營鄉,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現存的僅是空塚。 陳永華原本和他的妻子合葬于赤山堡大潭山。明鄭滅亡後,清朝把兩人的遺骸,遷葬於同安,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直到日治時期,被一位日本人發現,墓碑上刻:“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禦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禦史,諡文正陳 公暨配 夫人淑貞洪氏墓”,墓碑才得以保存下來。1954年,在發現墓碑的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塚。
陳永華建設台灣,以「足民食」為起點。為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他親往各地,教軍屯田,鼓勵明鄭將領進行軍屯,以米為最重要的農作 物。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甘蔗提煉出砂糖,再作為商品販賣給日本、英國。此外,當時臺灣民眾,只會用煎熬海水來製造食鹽,因此鹽的品質很差。陳永華為了改良制程而引進淋鹵曬鹽法,提升鹽的品質。還有,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造成臺灣物價的上漲,尤其以布料最嚴重。陳永華建議鄭經買通清朝將領,進行走私,貨物得以流入臺灣,穩定了物價。明鄭以台灣這樣的小島,卻要養活數十萬軍民,財政負擔的沉重可想而知。在陳永華的策劃下,明鄭的船隊乘風破浪,不但與南洋、日本、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同時更突破清廷海禁政策的封鎖,直接打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
教衣食俱足後,為了推廣儒家思想,在陳永華的建議下,1666年臺灣第一座孔廟于卓仔埔完成。另外在地方上設立學校,只要年滿八歲就要入學。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制定科舉辦法,在天興州、萬年州,每三年有二次州試,合格後再通過府試、院試,就可進入太學就讀,以培養政府官員所需要的人才。此外,為了推動漢化,陳永華對於入學的臺灣原住民,特別免除他們的役。 劃定行政區域, 陳永華引進保甲制度,來維持地方秩序。以十戶為一牌,十牌為 一甲 , 十甲 為一保。人民無論遷徙、職業、婚姻、出生、過世要透過保甲向地方官員報備。在治安考量,陳永華還禁止賭博。
其中赤山龍胡巖相傳是陳永華所建,為洪門天地會的發源地, 龍湖巖又稱為赤山巖,俗稱「巖龍湖庵」地處珊瑚潭的外側,建立於1665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六甲鄉最負盛名的古剎。背山面水,山前中央凸出一塊平地,三面環水,猶如一座小型陸島,每當夕陽斜照,月亮東昇,微風輕拂,映照湖水自然形成各種不同之優美景象,故有「龍湖八景」之稱。香火鼎盛是六甲鄉的信仰中心,相傳是明鄭參軍陳永華所建,巖前豎立清道光年間為紀念減租賦的「孫大爺石碑」,巖後濃蔭綠意緩步其中可使人沉澱久受紅塵喧擾之心。龍湖巖又稱為赤山巖,俗稱「巖龍湖庵」地處珊瑚潭的外側,建立於1665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六甲鄉最負盛名的古剎。
地址:台南縣六甲鄉珊瑚路198巷1號
井仔腳鹽田,當年陳永華在此指導淋滷曬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