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今天(23)召開「向左走?向右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民教育」座談會,與會人士大都認為台灣M型社會,具有城鄉教育差距,國家資源的分配應該要以促進社會公平及國民教育公共化為考量,而不要讓競爭和消費的市場思維,取代包容與鼓勵的教育價值。

教育機會均等原則是政府堅持的教育政策理念,不過,台北縣碧華國中教師梁玫玲卻表示,國內具有城鄉教育差距問題,以致於85%以上的台大、清大和交大學生,都是來自於中產階級家庭。台灣師範大學研究生鍾明倫也說,自己在教育現場一年多的時間,發現國中和高中學生因為每天有許多的考試,相當的不快樂,甚至國民教育在學生道德感的培養也較為不足。

全教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指出,教育是促成階級流動的最佳途徑,儘管教改訴求符合公眾利益,但是台灣M型化貧窮家庭孩童就學資源問題,仍然是非常嚴重,教育政策方向並沒有確定是要往右傾向於新自由主義、教育商品化及強調競爭評鑑淘汰的路線,還是要向左著重於教育公共化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政策理念,因此,只有以具體作為反對教育商品化,實現社會公平,以及打破貧富階級與升學選擇的連結,才能解決M型教育的問題。



 


全國教師會批判雜誌炒作中小學「選校」議題,過分強調人民有「教育選擇權」,忽視背後的教育M型化、學校雙峰化、人口素質兩極化、公立學校汙名化的影響。「媒體是社會公器,不該為了自身影響力和利益,扭曲教育本質!」《親子天下》及《商業周刊》近來都以專題、專書方式,大肆報導「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及「百大特色小學」,提倡家長有選擇學校的權利。

雜誌出刊後,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先後投書報紙,痛批雜誌「赤裸裸的掀開國民中小學商品化的戰火」。他表示,中小學是國民教育,社經地位良好的家長才能「擇校」,才有財力搶占學區或付出私校昂貴的學費、負擔接送上下學的交通成本。如此下去,貧窮人家子弟將被迫集中在公校,適應較不卓越的學習,最終形成「階級分校」及「能力分校」。


商業周刊商業品牌公關部資深經理林秋寶強調,該刊製作的「百大特色小學」以公立學校為主,希望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學習興趣後,幫孩子找到適合的學校,立意是良善的。且公立學校中,每個孩子的學習機會都是均等,不會有所謂M形化問題。《親子天下》雜誌則無法聯絡到相關發言人。全教會秘書長劉欽旭表示,他們不反對報導特色小學,但若以「評鑑」的角度,將學校分出高低優劣,容易引起家長焦慮。且報導過分強調「校長」的作用,似乎有一個優秀的校長,就能帶動全校突飛猛進,忽略背後教育政策、資源分配的問題。


台北縣三重市碧華國中教師梁玟玲認為,主宰教育品質的關鍵不是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天母和三重地區的孩子生活截然不同;台北孩子晚上讀安親班,澎湖孩子卻還沒有大型的圖書館。家長代表張育憬坦承,看到雜誌報導「百大特色小學」後,曾興起要「移民」的念頭,甚至和丈夫驅車拜訪其中幾所學校,有些的確有辦學特色,有些卻讓她非常失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