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麻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植物,舉凡保安林地、海岸地區、公共場所、校園及公路兩旁,甚至蘭嶼、綠島的山坡地,都能見到它獨霸一方,然而它並不是台灣固有的植物,而是由外地引進的「人客」。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原產於南洋諸島及澳洲,屬木麻黃科,台灣最常見的是「木賊葉木麻黃」,它樹形高大而挺直,可長至10公尺以上。


木麻黃是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樹皮淡褐色,有不規則縱向細裂,質地疏鬆,呈長片狀剝落。小枝灰綠色,約有縱稜7條,且有密生的節,節間長約0.4~2公分。葉退化成輪生的鱗片葉,約有6~10 枚輪生於綠色小枝的節上,淡褐色,呈三角小齒狀。雄花為葇荑花序,長在小枝的頂端,灰褐色。雌花為頭狀花序,長在側枝上,紅色的粉撲狀,花甚小,不明顯。於春秋兩季開花,花期5~6月。果實狀似木質化的小毬果,非常堅硬,橢圓形,有短梗,赤褐色,長約1.3公分,具宿存而硬化的苞,果苞12至14列;成熟時苞片裂開放出種子,種子有膜翅。



因木麻黃樹性強健,抗風、耐旱且耐鹽,常被廣植於濱海地區作為防風之用。由於它全株都是細絲狀的枝椏,能讓風從空隙間滑過,不致造成樹的壓力,就算在強風的海邊環境裏,也依然能長成高大的喬木。每當呼呼的海風吹起,林間就會傳來陣陣的窸窣聲,與海邊驚濤拍岸的浪花聲,互相譜成海濱最佳的背景音樂,讓人忘記俗世的塵囂與嘈雜。木麻黃雖非台灣本地固有之樹種,但因於日據時代即引進,遍植於海岸以防風固沙,因為它不需管理就能長得很高大,抗污染、生長迅速,主根深,側根發達,又能耐鹽、鹹以及潮濕,在低窪受水浸的地方,只要水不沒頂,一星期內也不會把木麻黃浸死,是海岸、湖邊、堤岸防護林的優良樹種。而且木麻黃是少數具有根瘤的非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固定大氣中的氮,這是它之所以能耐貧瘠的主因,厲害吧!


木麻黃顯而易見的植株主體,是細長絲條狀綠色的莖,長得又細又長像針葉,因此常被民眾誤認為是它的葉。枝上有很多小節,很容易拔開,每個節上有退化的細齒狀葉,輪生於莖節上,這才是它真正的葉,若非仔細觀察,還真不容易發現!小時候最喜歡拔下這些小枝條,玩著誰是男生、誰是女生的遊戲呢!木麻黃有雌雄異株,也有雌雄同株2,必須仔細觀察比較才容易區分。
儘管木麻黃有著超強的生命韌性,但終究不敵海岸線日漸的消退, 有的甚至被海浪沖刷、掏空而傾倒,整個沙灘上倒臥著一株株的木麻黃,真令人憂心。它所帶來的生態警訊,也值得國人深入探討與研究。



木麻黃是少數具有根瘤菌共生的非豆科植物,因此,它能靠著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氮而獲得營養,再貧瘠的土地也能生根立命。人類便是相中了它的特異功能:「不怕風吹雨打又能自謀生活」,才普遍用來作為防風林。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的明治、大正年間(1910-1912),開始引進木麻黃進行海岸造林。木麻黃是一種適應性相當高的木本植物,它能耐乾旱與貧瘠,溫度適應範圍相當寬廣,在7.2~46.7℃ 之間皆可生長。可惜它屬於陽性樹種,強光下生長迅速,一旦成林出現遮蔭之後,光線不足成了它生長與更新的阻礙。此外,它是深根性樹種,根系可以下達很深的土壤,但卻不能忍受較高的地下水位,因為那會妨礙根系的呼吸;



一般木麻黃多做為海岸防風林的造林樹種,海岸及小海島總是不可避免地有較高的地下水位,因此木麻黃造林約三十年後便開始衰退,大樹的生長趨於遲緩,林下發芽的小苗也難以存活,其實適當的疏伐以給予充足的光線,是可以延緩木麻黃的衰退的,但這又悖離了造林的宗旨。因此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林相變更,在木麻黃林之下開始種植陰性樹,以待將來長成取代衰退的木麻黃。常聽到的說法是,木麻黃僅有三十年至五十年的樹齡,過了這個年齡,木麻黃林就會開始老化衰退,其實這並非絕對。因為木麻黃是一種陽性樹種,它的成長及幼苗萌發都需要相當明亮的環境,一旦發生遮蔭,它與其他種植物的競爭就會處於劣勢,但是競爭若不激烈,它還是會繼續存活;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壽命並非僅有三十年,會有三十年即衰退的說法是在於造林方面出了問題,因為木麻黃在台灣大多運用於海岸地區防風林;雖然木麻黃耐貧瘠乾旱,卻不表示它耐鹽水,真正耐鹽的樹種是黃槿、水黃皮、海桐等海岸林構成樹種。木麻黃深根的特性使得它在成林後,因為接觸到鹽分開始衰退,因此現在台灣海岸林的營造不再單純用木麻黃了。另外,木麻黃是陽性樹,種植的方式因它的保安功能而建造成大片純林,當它成林後便形成連續遮蔽的環境,這對木麻黃來說,光線便嫌不足,但是若無其他植物競爭或人為砍伐,木麻黃還是可以繼續生長,對任何生物來說,單一環境因素的缺乏,生物的生存可以由其他環境因子補足,並不會對生長造成危害,即便是發生競爭,若未加入其他干擾(例如人為的鋤草與引火),還是會由其他穩定陰性的樹種取代成為另一種森林。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全長達 1,139 公里 ,沿海地區常受季風及颱風的嚴重侵襲,因此海岸防風林對海岸地域之飛砂安定、農作物生產及生活環境的保護等扮演著重要角色。台灣的海岸林長期面對濱海環境逆壓的考驗,每年颱風帶來的機械性危害,一般綠、美化及木材生產植物均難以適應,尤其是濱海鹽溼地,綠帶營造及經營更是困難,但這種困境隨著 1897 年木麻黃的引進栽植而獲得紓解。木麻黃具有耐旱、耐鹽及耐貧瘠等特性,構築出台灣海岸特有的綠色長城,為台灣濱海地區最主要的環境保護林。然而木麻黃在長期面對風災、鹽霧、乾旱及病蟲害等惡劣環境逆境的侵襲下,林分生長往往於 20 - 30 年生時即呈現衰退現象,再加上西部海岸工業區的陸續開發、濱海遊樂區的設立,以及沿海地區因養殖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日益衝擊與考驗著木麻黃海岸林的永續發展。海岸林分之更新與保安功能的維持,有其恆續性需求,然而海岸地區嚴苛的環境條件致生育地普遍敏感,單一條件即可成為植物生長與發育的限制因子。以往台灣濱海地區長期倚賴木麻黃,近年來不得不為其林分欠缺自我更新能力而投注更多的心力。因此濱海鄉土樹種遂受到重視,考量其除適應性強之外,更具備自我更新的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