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根據最新調查發現,有近9成父母誤以為咳嗽孩童不宜吃甜食或喝冷飲;孩子拉肚子,約7成餵食運動飲料,這些觀念真的「錯很大」,可能危害孩子的身心發展!



  感冒是常見的兒童疾病,經常伴隨咳嗽,根據《康健雜誌》的「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有高達89.6%的父母,不准患有咳嗽症狀的孩童吃甜食或喝冷飲。但林口長庚兒童醫學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表示,中醫雖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並無實證資料,「痰」主要是呼吸道發炎所致,因此除非孩子一吃就咳,否則吃一點無妨。



  孩子一拉肚子,擔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有近70%的父母會餵食運動飲料補充。然而運動飲料糖分過高,即使經過稀釋,電解質成分或濃度仍不適合孩童,正確的做法應是購買口服電解質液或發泡碇,以1顆兌水120cc給孩子服用。



  「長牙」是孩童成長的必經過程,但超過68%的父母誤以為會併發發燒或腹瀉等不適症狀,確實乳牙萌發期間,孩子可能出現煩躁或睡不好的情況,但不至於嚴重到發燒或腹瀉,若真有此狀況,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



  「抽龍骨水」是檢驗罹患腦炎、腦膜炎或多發性硬化等病症的方式,不過,由於超過68%的父母認為以脊髓穿刺、抽取腦脊髓液的檢查方式風險過高,甚至拒絕孩童受檢,但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指出,腦脊髓液不是骨髓,抽取10cc並不會傷及神經,是很安全的檢查,拒絕抽檢反而吃虧。



  「發燒會燒壞腦袋」的傳言,56.2%的父母深信不疑,事實上發燒過後若智力受損,應是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疾病的後遺症,並非發燒所造成。另外,超過半數的父母認為學校或戶外,是孩子易發生事故的場所,但根據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學會的分析,兒童事故傷害地點主要是家中。



  長庚醫院副院長黃璟隆表示,照顧兒童同時是國家的責任,目前政府欠缺兒童醫療補助、相關照護指標等服務,造成父母資訊缺乏、養護知識認知錯誤,因此政府應帶頭糾正錯觀念,並設立健康養護中心,照顧身心障礙孩童,引導民間團體付出,讓養兒照護有更完善的環境,如此才會刺激生育率。



父母是孩子健康最重要的守門人和照護者,為了解台灣家長對兒童身心發展、健康照護知識是否正確,《康健雜誌》針對全台灣1,080位家長進行「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前3名「錯很大」的觀念或做法分別是:




1.89.6%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2.69.8%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3.68.5%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腹瀉。」


迷思一: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答案是錯,但高達89.6%父母回答「對」。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在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表示,雖然中醫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痰是呼吸道發炎的分泌物,沒有實證資料指出甜的東西和冷飲會誘發咳嗽,因此他不會特別限制咳嗽病人的飲食;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建議父母,對於咳嗽喉嚨痛的孩子,可以準備布丁等軟質、容易消化的食物。至於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葉國偉和林炫沛都建議,如果對冰、甜、油炸食物特別敏感,一吃就咳,那就少碰,但可在症狀控制穩定時,偶爾吃一點無妨。


迷思二: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


答案是錯,但69.8%父母回答「對」。


孩子腹瀉最怕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但不建議喝運動飲料,一則是太甜,即使稀釋一半,糖分還是太高,再者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成分和濃度也不適合孩子。正確做法是由醫師開立自費醫囑,或家長自行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或發泡錠,1顆兌水120cc給孩子服用。


迷思三: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拉肚子?


答案是錯,但68.5%父母回答「對」。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或腹瀉,研究指出,乳牙萌發期間,寶寶頂多是會有點煩躁或睡不好,若出現發燒、腹瀉或其他不舒服症狀,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迷思四:脊髓穿刺是很危險的檢查?


答案是錯,但68.1%父母回答「對」。


當懷疑病人有罹患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硬化或癌細胞轉移等問題,會安排脊髓穿刺(或稱腰椎穿刺,台語「抽龍骨水」)抽取腦脊髓液檢查。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表示,脊髓穿刺部位在第二腰椎以下,屬脊椎末端,不會傷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機率極低,腦脊髓液(不是骨髓)也會每天生成代謝,抽取10cc左右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是很安全的檢查。」


迷思五:小孩跑來跑去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大部份是過動症所造成?


答案是錯,但61.9%父母回答「對」。


依據精神醫學診斷原則,過動症的兒童必須有不專心或過動、衝動症狀,且出現頻率和嚴重度比同年齡的兒童高,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造成明顯困擾(例如上課坐不住,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或考卷,成績嚴重退步),還必須綜合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的報告,以及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記錄才能診斷,認定標準嚴謹客觀。家長若認為孩子有過動傾向,應長期觀察症狀,不必急著下過動症的論斷。


迷思六: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


答案是錯,但56.2%父母回答「對」。


事實上,發燒不會燒壞腦袋,而是原來的疾病,比方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造成智力受損的後遺症,發燒是症狀,重點是找出造成發燒的病因,正確治療。


迷思七:兒童發生事故傷害的地點,大部份是在學校或戶外?


答案是錯,但55.5%父母回答「對」。


正確答案是「家裡」。嘉藥科大針對12歲以下孩童的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兒童事故傷害發生在居家,其次才是道路、學校以及戶外。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分析急診近萬件受傷案例也指出,6歲以下兒童事故傷害地點以居家場所為主,其次,常見的三種傷害事故為撞壓夾割刺傷(30%)、跌倒墜落事故(28%)、道路運輸事故(28%)。鑑於事故傷害仍是兒童最主要死亡原因,北醫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璐表示,台灣從家庭到學校、從私領域到公共空間,都有許多設計、材質和管理上的缺失,輕易讓兒童暴露在危險當中,亟待改善。


迷思八:咳嗽咳久了會變成氣喘?


答案是錯,但53.5%父母回答「對」。


很多小朋友因為體質加上過敏原刺激、空氣污染,或感冒時,引起支氣管過度反應而出現咳嗽、痰多,呼吸不順等症狀,也就是氣喘。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有氣喘、或者沒有檢查出來,結果咳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等到確診是氣喘的時候,家


長便認為咳久了變成氣喘。葉國偉強調,咳嗽是氣喘的症狀而不是原因,氣喘控制了,咳嗽就會改善。


迷思九:國中、高中的青少年感冒應該要看小兒科?


答案是對,但50%父母回答「錯」。


兒科醫學會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呼籲「18歲以下看兒科」。兒科醫學會祕書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和青少年因為身心都處於發育階段,發病症狀、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且有不少兒科特殊疾病,例如川崎症初期症狀和腺病毒、麻疹很像,心肌炎初期症狀也類似感冒,如果只當成感冒做局部處理,很容易延誤病情。


以正確育兒知識取代錯誤觀念

《康健雜誌》此次調查顯示,民眾有些育兒的觀念和做法真的「錯很大」,應該從小學起就對民眾灌輸正確健康知識,取代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例如大多數人從小就聽到「發燒會燒壞腦子」的傳言,聽久了深信不疑,唯有從學校健康教育和國民衛教宣導正確知識,才有辦法導正,並減少代代相傳的錯誤觀念。調查說明:本調查係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於2011年3月16~20日進行,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做系統加尾數2碼隨機抽樣,成功訪問1,080位台閩地區擁有子女的父母親,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3.0個百分點以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