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附近有兩條私房步道可以走走 我選擇了"逃離沉澱步道" 由緩慢出發,沿著山間小路緩緩前行,遠處被青翠山林包圍 的金瓜石山城清楚可見 山谷中潺潺的溪水向大海流去 山間蜿蜒的石板路,似乎可以直上青天 走著走著,倒不會真的飛上天
水圳橋 「人在橋上走,水在人的頭上走, 橋下的水,橋上的人,人頭上的水,在此匆匆相會,然後各奔旅程, 傳說中的穿越時光的水圳三層橋,最上層為日本時代所建,運水的水圳橋,將水運至下方的日本礦業製煉廠,為「半空中的水溝」。中間層為近年才建的人行橋。最底下是清朝時所建石造撲橋,古樸造型,經百年不毀損,為金瓜石少數保存良好的古蹟。
金泉寺位於石山里三條厝宿舍區西側,金水公路的下方,由日僧鹽崎亮惠應日本礦業株式會社之託,於1937年建立,原名金瓜石寺,屬日本淨土真宗東本願寺大谷派,建寺的任務之一是照顧在金瓜石礦山工作死亡,客死異鄉的工人骨灰罈,這些骨灰罈存放在寺廟地下室,每年陽曆七月十五日的日本盂盆蘭會(相當於台灣的陰曆中元節)為這些往生者舉行超度法會。在金瓜石礦山工作的異鄉人有許多來自浙江溫州的平陽、瑞安、玉環三縣,在1939年達到高峰,有兩千五百人左右,大多是隻身渡海來金瓜石,從事極度危險的坑內採礦工作,因事故死亡與病死者眾,由日本礦業火化,骨灰寄放金瓜石寺,目前尚有206個無主的骨灰罈,多屬溫州籍人士。
二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接收金瓜石礦山,也順理成章接管了金瓜石寺和位於該寺下方的火葬場,台灣金屬礦業公司前身的台灣金銅礦務局聘請同屬日本真宗的修正法師(俗名李查譜,台北縣人,1903年生)擔任住持並改名為金泉寺(金瓜石人稱之為和尚廟)。1960年代修正法師離開金瓜石後,由林天泉接任,由於建築老舊,後因數度颱風的破壞,金泉寺還曾重修過。這裡原來也置放了一些日本籍的無主骨灰罈,但日本政府已於1966年派人移走。1987年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結束營運後,林天泉離開金泉寺後就呈現荒廢的狀態。1999年金瓜石石山社區理事長吳謙次與陳阿仁、徐鬥等三位人士,目睹地窖失修,風吹雨打,骸罈破裂,白骨暴露,心不忍而募資維修,更新損壞的骨灰罈,中元設祭。瓜山里前里長張文榮先生,發布消息經傳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同鄉聞之極為關切,隨即派人回原籍,登報找尋找家屬,詎料久無所獲,遂規劃立碑以誌其事,且鐫刻亡者氏名於碑後,以昭勞蹟,免淪失考。
金瓜石火葬場是台灣最早設立的火葬場
金瓜石第一戰俘營,藏身於觀光勝地九份與金瓜石一帶,正逐漸的被人遺忘。1942年,一批約五百人被日軍俘虜的大英國協士兵,來到了金瓜石,當地人只覺得怎麼一下子來了好多外國人,後來就突然通通不見了。他們在此地從事著採礦工作,只有少許食物,環境惡劣,並時常遭到毆打,後來日軍從戰俘營挖了條隧道直通礦場,從此戰俘們更加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這也就是居民感到外國人通通都不見的原因。
戰俘營的人數後來增至千餘人,1944年,日軍漸露敗相,司令部決定若美軍攻打台灣,會將所有戰俘在隧道內全部殺害,不留證據,一位同情戰俘的台灣礦工將此秘密告知六名戰俘,1946年發現了日軍的文件,也證實了的確有這樁陰謀。後來戰俘所幸未遭殺害,被送至台北附近的集中營直到日軍投降為止。現在的戰俘營遺址是1990年所發掘,1997年5月舉行追思儀式,與會者決定為這些病死或虐死之戰俘設立紀念碑,1997年11月23日紀念碑完工,曾有三名當年的戰俘參加了落成典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