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的開始
動盪的代、乖舛的命運
參雜著一種「幾年後我們就要回家鄉了」那樣的心境,1949年從對岸來台的大遷徙,使原本就有許多族群的台灣,又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這群抱持著很快就要回家去的他們,以最簡單的行李,匆匆忙忙移居來台,群居或雜居在台灣的許多城鎮,由於他們的住所有許多是以竹籬笆簡單的將居住的地方圍起來,若有似無的與外界隔離;後來,我們稱竹籬笆居住的民眾為眷民,他們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在眷村裡,因為有來自大陸各省的居民,因此常常有走完一個村,就像走完整個中國大陸似的,聽到各地的方言,吃到大江南北各樣的料理。
眷村的情愫
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國軍眷村文化的發展,在近代台灣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那些用竹籬笆為建材圍成居住環境的眷村,散佈在全台各地,因而孕育出獨特的文化。這樣的眷村文化裡面參雜的一種「情愫」;一種對家鄉的思念,與對台灣的依賴及生根。
消失中的眷村
竹籬笆的眷村被高樓大廈取代,眷村文化也面臨凋零的危機
時代變異,老舊眷村在推土機及怪手的推挖下,慢慢消失不見,而當時的第一代眷民也逐漸凋零,第二、三代則因眷村改建及事業、婚姻等的種種因素 慢慢搬離眷村,當年眷村活絡喧囂的景象已不復見。隨著都市文明潮流的演進,眷村文化在時代動脈中逐漸被淹沒,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保存一個時代特有的文化,必須多方面的努力經營,這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但絕對是件極重要的事。我們相當期待在推動眷村改建政策時,同時能重視眷村文化的保留,以作為歷史的見證。
眷村的未來
另一段未知的旅程
族群的融合 多元文化
以左營眷村為例,左營眷村具有相當的在地性,依賴著工作地點 - 左海軍基地,左營23個眷村的眷民人口,在高雄市的人口總數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其中,左營除了擁有海軍各軍階的眷村外,相當完整的保留許多軍中文化,包含中正堂、中山堂、四海一家、豫劇隊、海軍運動場、海軍子弟小學(今海青工商)...等等,可以說左營是一個明鄭時期的先期移民與國民政府時期的新移民多元融合的地方,存在許多相當意義非凡的元素。
歷史的軌跡 共同的記憶
眷村一落落的搬遷進大樓,很快地,眷村文化將耐不住時間的考驗逐漸式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