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桐是屬於草海桐科的植物,台灣有兩種草海桐科植物,都是屬於草海桐屬的,雖然這兩種花的構造都很相似,但一個是直立的灌木甚至成小喬木狀,一個卻是矮小的蔓性小灌木——海南草海桐(Scaevola hainanensis Hance),草海桐普遍生長在開闊的海邊沙地上或海岸峭壁上,全世界分布極廣,而海南草海桐雖然在廣東、福建、海南及越南一帶都有分布,但在台灣據目前所知,僅在南部一塊小小的生育地長有此植物,為嚴重瀕臨滅絕的植物。草海桐與海南草海桐可生長在惡劣的海岸環境,耐乾旱又耐貧瘠,又能防風定砂,最適於濱海地區綠美化之用,應多加種植,廣為宣傳。
海南草海桐(S.hainanensisHance),又名姬草海桐、細葉草海桐。植株為多年生匍匐性肉質小灌木;莖光滑,匍匐狀生長,可於節上生根,直徑6~8mm,幼嫩小枝上被有硬粗毛。葉全緣,無葉柄,肉質,光滑,互生或近叢生常聚集在小枝條頂端,倒披針形,長2~4cm,寬2~4mm,不具中脈或中脈不甚明顯,亮綠色。花單生,無柄或具短柄,腋生,具雙苞片,寬約8mm;花萼合生於子房上,具5淺裂,裂片三角形,宿存,花萼管光滑,長約4mm,綠色;花冠二側對稱,具1唇,5淺裂,淡紅紫色,後漸變成白色,花冠內部有腺體和小刺狀的毛茸物,花冠裂片橢圓形,無翼,長約5mm,花冠筒長約6mm;雄蕊5,附著於花冠裂片的基部部位;花藥長約1mm;花柱反曲,頂端擴大成邊緣具毛茸之杯狀物包圍著柱頭,柱頭雙裂,且向下彎曲;子房綠色,二室,每室具1個胚珠,底生胎座;核果橢圓形,長6~7mm,寬4~6mm,淡綠色,成熟則為黑色。 海南草海桐分布於中南半島、海南島及台灣,在本島生長於西南沿海具鹽分之沙地,根據文獻記錄最早係由日本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先生於嘉義地區發現,過去僅於嘉義東石、將軍及台南沿海等地有發現記錄,但根據本組歷年之植物調查結果發現現僅存於將軍溪口一帶,生育地極為集中且狹隘,其生育地若遭人為破壞,或因天然災害導致微濕地環境改變,必使本種植物面臨絕滅命運。
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 Forst. F. ex Vahl)是典型的海濱植物,主要生長於沙岸和岩岸環境,常和林投、黃槿等樹種混生,形成海岸灌叢。它油綠發亮的葉及看似缺一半的花,肯定會令見過的人印象深刻。草海桐是常綠灌木,為適應嚴苛的環境,肉質性的莖葉與反捲的葉形可減少過度的蒸散作用。花白色,腋生聚繖花序;花冠筒因一邊裂至基部,若不仔細看常會以為是破裂一半的殘花,花色大都呈白色或略帶粉紅,果實則為白色球狀的核果。草海桐的果為核果2橢圓形,被增大的宿萼所包,直徑約1~1.5公分,原本是綠色,但成熟時會變成白色。這個變裝的訊息也像對鳥兒發出無言的邀請,請鳥兒來啄食,以便助其散播種子。草海桐肥厚滑嫩的葉片,川燙後可成為一道可口野菜;它成熟的果實非常多汁,可以生食或醃製果醬。花蓮的阿美族最善於利用此種植物,據稱若發生船難漂流荒島,無水解渴時可食用草海桐的果實。而它的葉汁,更可以讓生病的牛飲用,讓牛恢復健康。草海桐的根、莖、葉皆可入藥,是一項物盡其用的植物。在綠島,有一個跟草海桐有關的特殊景觀。當地人為了防風,往往在田間種植成排的草海桐,那種景致跟台灣本島的木麻黃、竹類等田埂擋風綠籬大異其趣。綠島上幾乎全是旱田,其他常見的防風樹種,不是種植不易,就是效果不彰,只有草海桐能長久勝任防風的工作。草海桐生長於海岸,終年立於強風烈日之中,但它不屈不撓,葉片青翠長綠,半花脫俗絕美,這種堅毅的性格,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草海桐的花,在演化上已經到了神奇絕妙的地步,花白色,腋生聚繖花序;花筒的一邊裂開到基部,使花瓣裂成扇狀,成為虫媒蜜蜂的降落平台,裂開的花筒成了引導線,是虫媒走到花筒底部採蜜唯一的通道,雌蕊由裂處伸出,柱頭向下折曲,正好可以擦下蜜蜂背部的花粉,;(蜜蜂採蜜時,會把花粉用腳掃到花粉囊,只有背部的花粉,無法掃除,這樣設計,正可以保證受粉);雄蕊4枚自花筒裂處基部抽出,當蜜蜂採蜜離開之前,花粉才沾上蜜蜂身上,可以避免自花受粉。草海桐花自虫媒的降落、行進路線、受粉的方式,連虫媒的習性、優生的考量全都在它的算計與掌控之中,實在不得不讓人贊歎天工造物的神奇。
有一個傳說,據說一位海岸部落的原住民公主在與情郎分開時,順手摘了一朵花分為二半,作為兩方見證愛情的信物,情郎出海一去不復返,公主日夜引頸企盼,最後香消玉殞於海邊,族人在公主殞落處發現了這開著半朵花植物,便相信這草海桐就是公主的化身。傳說為草海桐增加了故事性,但事實上草海桐的半邊花的花形,讓人覺得花形不完全,其實是為了適應濱海的環境而演化出來的,不整齊花在植物生理上來說比較不容易自花授粉,這樣的生理機制可增加該物種的歧異度,讓他的下一代可以演化出更能適應貧瘠環境的物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