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36年(1682),先民從大陸福建渡海遷移至小半天入墾拓荒,到民國12年(1923),小半天居民日漸眾多。在此240餘年間,居民生活飲用及灌溉之水源,除少數有山泉之外,大都依靠穿莊內唯一的頭前溪溪水度日,故生活艱困,村婦每天不辭辛勞,除上山下田辛勤工作外,必須利用晨昏忙碌之暇,到溪邊挑水供全家飲用,整日為「水」而戰,為「水」而忙。


村民有感於「國無良田不能富民,無沃土不可以久寓」。唯山高而水深,地窄且人稠,山林產物為賴荒丘,數畝潦田而已,百姓何以生存,子孫如何繁衍,每每賭物傷情,腸迴百結。集結村民,幾經三思商討,登高眺望,親臨踏勘後,共推林約、李陽為代表邱錦岳、張如初、劉進、林烏棕、林振婦、林朝旺、黃振逢、沈溪為發起人,羅伏維請負人,林平順為保證人,募款集資後,向日據時代當局請命開鑿,聘用當時開鑿渠道爆破專長之客家人士,整隊前來進駐,於民國12年(1923815日開工,彎山越壁,架橋通渠,千辛萬苦,歷時半年餘,於次年220日竣工,成此「長源圳」。


乍現「眼觀長虹貫村入,勢下湧流似驚蛇,清暉嶂上鳥吹蕭,靜鑒川中魚奏樂」,須臾間化作稻田,村民扶老攜幼,歡聲遍野,歌頌水圳川流不息,造就小半天千畝良田,解決民生飲水與灌溉,昔至今日,仍為小半天(竹林、竹豐兩村)最珍貴的生命線。吾人身遊其境,不僅觀賞山川渠圳之秀,更應感念前人勞苦功高,創業為艱之精神,實為「長源圳」之意義。






南投縣竹山和鹿谷、溪頭所見的竹海大都是【孟宗竹】。孟宗竹是禾本科,原產地在中國,本省產於海拔1600公尺以下地區。每年11月到翌年2月在地下形成筍,未出土前挖出叫冬筍。根莖匍匐,稈散生直立,高5~20公尺,幼時亮綠色且被銀色柔毛,成熟時光滑無毛,黃綠至灰綠色,節上長2小枝。

孟宗竹的名稱由來~~是從二十四孝故事裡來的,三國時江夏有位叫孟宗的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正值傷心之際,突然他聽到了地裂聲,只見地上冒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因冬天長筍而與廿四孝故事的孟宗哭筍結合,而後有【孟宗竹】的名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