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城防》
臺南市俗稱「府城」,是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據推測,早在隋朝時代,可能就已經有簡單的聚落群存在了。三百多年以前,臺南府城曾是平埔族西拉雅系赤崁社、臺窩灣社的逐鹿之地,歷經荷據、鄭治、清領等時期,這裡一直是統理臺灣的總樞紐;日治、戰後等時期至今,雖然府城政經中心的地位早已轉移,但幾百年來的滄海桑田,這個古老的都會不僅是一般華人城市興衰的典型,也足可做為臺灣開發史的縮影,其豐富的文化風貌及獨特的人文色彩,莫不教人驚豔不已、玩味再三。在多樣的文化內涵中,「聯境」制度無疑是獨步全臺的特色之一。「境」是指土地的疆界,在臺南府城則以廟宇的信仰轄域做為「境」的範圍;而「聯境」就是由若干個「境」所結合成的組織系統,其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民間的力量,維護地方的安全。
鄭氏來臺之後,祖孫三代積極從事各項建設,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由於執法嚴峻,賊盜不興,而且住在這兒的漢人,多半是追隨鄭成功而來的明室遺民,不易背叛,加諸實施兵農合一的政策,人民在農閒之餘訓軍練武,有足夠的自衛能力,尤其府城一地更是精銳重兵所在,因此,這一個時期的地方治安十分良好。
康熙廿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鄭克塽降清,清政府終於將臺灣收入版圖。然而滿清奪佔臺灣的目的,只是要把鄭氏一脈的反清勢力剷除,並非有心經營,即使首善之區的府城也不例外,在明鄭覆滅之後到乾隆末葉期間,府城地區非但沒有鞏固的城壘可禦守,也沒有充足的兵力以駐防,治安問題因此日益嚴重。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貴事件、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一年)的鳳山民事件、乾隆卅五年(西元一七七O年)的黃教事件、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的林爽文事件,無不直接威脅著府城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更暴露了屯軍兵力捉襟見肘的窘境,終於在嘉慶以後,境、聯境(市民聯防制度)與義民旗(民間團練)逐漸取代綠營、八旗而肩負起戍衛府城的重任。
府城的「境」,應該起始於林爽文事件,嘉慶年間逐漸成熟;道光年間清廷在臺實施「清莊連甲」政策,可視為「聯境」制度的開端;到了鴉片戰爭時,由於府城的營兵、義勇被全數帶走,致使城防空虛,於是各街境依地理環境、境民之間的情感及利害關係,劃分出城內五段、西城外三段等十個大小不同的聯境來,成為後來府城城防的主力,這種情形持續到光緒廿年(西元一八九四年)甲午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為止。日治以後,聯境制度雖然已經失去原有的功能,不過一直到今天,六合境、八協境、三協境等名稱仍鮮活的跳躍在府城民眾的生活習慣中,尤其在寺廟文物及迎神賽會裡更是經常可見。畢竟,那些名字有著濃醇的歷史情感在裡頭。
漢人通俗信仰是多神的(Polytheism),祀有天神、地祇、人神、職業神、家族神、地區神、或佛陀、菩薩、羅漢等外來神、甚至動植物、石頭;其名稱繁多;而等級不一,有至尊至上的玉皇上帝,也有孤魂野鬼的有應公。府城有俗稱七寺八廟。開元、法華、竹溪、彌陀、龍山、重慶、黃孽七寺及大媽祖廟、祀典武廟、府學文廟、府城隍廟、風神廟、藥王廟、大上帝廟(北極殿)、水仙宮等(八廟說法不一,也有列龍王廟、馬公廟等者)是規模極大者。如果把大小合算,同治年間府城寺廟遠超一百座。廟有公廟(如文廟、府縣城隍廟、大天后宮等),有私廟,也有境廟。境廟是由境居民支持的,轄區大者十餘街,小者一、二街。有時有屬廟,稱角頭廟。到寺廟信徒來祭祀、發願、祈安、濟難、鎮疾、求醫、撫冥、卜命,更借慶典等活動。民眾相聚聯誼,自然成為生活的中心。
鴉片戰爭爆發後,巡道姚瑩、總兵達洪河,有感於防務單薄,遂將城內各街分72境,責成紳士舖民各募壯勇2、3、4十名等,授以器械,分段協守。道光22年(1842年)`姚瑩奏已有82境。這些境很自然地各以寺廟為單位。咸豐3年(1853年)府城成立團練總局,惟無事則仍由廟境壯丁負責巡查。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之役起,營兵義勇盡出,署巡道洪毓琛乃更進一步策聯境加強地方治安。 所成立的10個聯境(括弧內指境主廟):有二十一境(大上帝廟),十八境(縣城隍廟)、八協境(大人廟)、六合境(開山王廟)、八吉境(總趕宮)、六興境(開山宮)、六和境(祀典武廟)、四安境(良皇宮)、三協境(風神廟)及七合境(集福宮)。各聯境有成員,並定防守城門及境域。有意進一步者可就讀石萬壽撰「台南府城的城防」、「台南市宗教誌」、「寺廟與都市發展」等文。這些境廟加上三郊管理的大天后宮、水仙宮、海安宮等。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民防中心,綠營反而成為尸位素餐的單位。同治5年閩浙總督左宗棠正下令設置保甲局時,局也多在聯境各段簽首主廟成立;維持地方治安的大權,至甲午戰爭後、乙未日本領台止完全落在聯境肩上。
府城聯境概況表 | ||||||||
城別 | 段名 | 聯境名稱 | 總簽首數 | 簽首總數 | 聯境主廟 | 主廟 簽首數 | 境內宮廟 | 防守城門 |
城內 | 東 | 八協境 | 1 | 11 | 大人廟(已遷移) | 2 | 1.東嶽殿(2)聖君廟(1)福隆宮(1)彌陀寺(1)龍泉井土地廟(1)。 2.龍山寺(1)祝三多土地廟(1)/以上兩座廟宇已遷移。 3.西竹圍土地廟(1)/已廢。 | 大東門 小東門 |
六合境 | 1 | 10 | 開山王廟 | 2 | 1.清水寺(2)馬公廟(1)油行尾福德爺廟(1)大埔福德祠(1)。 2.永華宮(2)仁厚境福德祠(1)/已遷移。 | 小南門 | ||
南 | 八吉境 | 1 | 18 | 保和宮 | 1 | 1.總趕宮(4)。 2.重慶寺(2)五帝廟(2)昆沙宮(2)朝興宮(2)東轅門土地廟(2)/以上各廟已遷移。 3.興南宮(2)莊雅橋土地廟(1)/以上兩座廟宇已廢。 | 大南門 | |
西 | 六興境 | 1 | 11 | 開山宮 | 4 | 1.慈蔭亭(3)保西宮(1)雙興境土地廟(1)城外神安廟(1)。 2.南巷土地廟(1)西轅門土地廟(1)/以上兩座廟宇已廢。 | 大西門 | |
六和境 | 1 | 13 | 祀典武廟 | 6 | 1.靈佑宮(2)開基武廟(1)。 2.廣安宮(1)/已遷移。 3.祝融殿(1)倉神廟(1)赤崁土地廟(1)/以上三座廟宇已廢。 | |||
北 | 十八境 | 1 | 28 | 縣城隍廟 | 1 | 1.三老爺宮(5)玉皇宮(3)大士殿(2)開基天后宮(2)興濟宮(1)廣慈庵(1)元和宮(1)神農殿(1)總祿境土地廟(1)鎮轅境土地廟(1)城外柴頭港土地廟(1) 2.陰陽公廟(1)/已遷移。 3.顧婦媽廟(2)興隆宮(1)黃蘗寺(1)慈雲閣(1)安祿境土地廟(1)林投井土地廟(1)/以上各廟已廢。 | 大北門 小北門 | |
中 | 廿一境 | 1 | 38 | 大上帝廟 | 4 | 1.府城隍廟(3)小南天(3)萬福庵(3)載福祠(3)辜婦媽廟(2)七娘境廟(2)天公廟(1)三官堂(1)。 2.溫陵媽廟(3)元會境廟(2)坑仔底王爺廟(1)龍王廟(1)三界壇(1)/以上各廟均已廢。 3.仁壽境、竹仔街、禾寮港、嶺後街、頂打石街、下打石街、枋橋頭、太平境/以上八座均為土地廟,簽首各一,現都已廢。 | 居中策應 | |
小西門內外 | 四安境 | 1 | 8 | 良皇宮 | 2 | 1.城內沙陶宮(2)城外保安宮(2)。 2.檺林宮(1)/已遷移。 3.海防廳土地廟(1)/已廢。 | 小西門 外新港 | |
城外 | 南 | 三協境 | 1 | 20 | 風神廟 | 8 | 南沙宮(6)金華府(3)藥王廟(3)。 | 南勢港 南河港 |
北 | 七合境 | 1 | 31 | 集福宮 | 9 | 1.普濟殿(8)景福祠(3)媽祖樓(3)崇福宮(2)金安宮(2)聖君廟(1) 2.粗糠崎土地廟(3)/已廢。 | 佛頭港 新港墘 兌閱門 | |
備註 | 宮廟名稱之後的數目字表示簽首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