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傳統建築以紅瓦屋頂為主要形式,早期紅瓦由唐山海運來台,直到清末在地瓦窯紛紛設立,紅瓦材料為防滲水,質地較為細緻,亦講究燒瓦技術。高雄大樹鄉的三和瓦窯廠設於1913年,目前仍存有三條龜窯,已列為三級古蹟。台灣北部多稱瓦窯為「包子窯」,南部稱「龜仔窯」,大樹鄉竹竂村因土質黏稠,無雜質,又近於高屏溪,引水方便,適合製瓦,戰前瓦窯曾達五十多條。瓦分為「紅瓦」與「黑瓦」,紅瓦又稱「氧化焰瓦」,黑瓦又稱「還原焰瓦」,還原燒的技術目前在台灣絕跡,因此愛好日式建築民房多數從日本進口。

 


 

目前三和瓦窯正積極轉型朝向結合「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型態發展,希望能再創瓦窯產業的新生命,延續傳統,代代相承永續發展。三和瓦廠建築群大致包括燒窯體,練坯作業廠、陰乾區、儲存場等四個部份,主要建材即是採用窯廠本身燒製的土角磚、紅磚以及屋瓦。現在保存最為古老也最完整的是瓦窯建築本體,其由三座似烏龜形狀的磚砌窯體構築而成的。目前三和瓦廠的生產成品,大部分是使用在古蹟的修復上。而現今,台灣古蹟修復或仿造所需的磚瓦,大都來自三和瓦廠。三和瓦廠依然堅持著生產傳統閩南建材為原則,堅持傳統的製作,素胚陰乾、稻穀續燒、緩溫降熱,日夜守候結晶。

 

三和瓦窯由於東臨高屏溪,汲水方便,土質細緻,濕黏度恰到好處,燒出來的磚瓦不須過水,可以燒薄瓦、油面磚、尺仔等高級建材。經過高屏舊鐵橋,沿著台21線續向北行,隨即可見三座焦黑醒目的窯“蹲踞”在路旁。『三和瓦窯』的招牌上寫著『古蹟別墅瓦磚、日本文化瓦、陶藝品』,這裡,就是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全省難得一見、南台灣僅存的紅瓦窯。

 

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屋頂以紅瓦為主要的材料,早期均由唐山海運來台。直到清代末葉,人口激增才有瓦窯的設立。據大樹文史協會羅景川老師的調查,南部的瓦窯分佈在台南縣六甲二鎮、高雄縣旗山鎮溪洲及大樹鄉大樹、竹寮兩村。大樹鄉部份在巔峰時期曾達二十多家,產品銷遍高雄、澎湖、屏東、台南四縣市。因建築材料的革新,目前僅剩高屏舊鐵橋北方的三和瓦窯三座窯。由於三和瓦窯東臨下淡水溪,汲水方便、土質細緻、沒有雜質,濕度黏度洽到好處,燒出的磚瓦不過水,可以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此較高級的建材。

 


 

三和瓦窯到今天燒磚瓦還是用最古老的窯燒,以木材、稻穀燃燒,窯溫平均在一千度以上,陶土做好的生胚入窯,得夜以繼日連續悶燒八十天,然後拿出來「凍露水」冷卻三十天,這樣一百三十天的手續才能燒磚瓦。其生產過程多靠人工,從印瓦、疊窯、到燒窯等製作過程繁鎖細緻,然而,時代變遷,建築方式改變,大樹鄉的紅瓦窯也逐漸沒落,如今所生產的磚瓦多供作傳統式建材與古蹟修繕之用。三和瓦窯目前除了生產各種磚瓦,也燒製各種器皿,在人們還沒大量使用錫鼎和塑膠用品前,三和瓦窯也製造各種鍋碗瓢盆、瓶缽桶罐。著名陶藝大師林昭地便與三和瓦窯有密切的合作關係,燒窯師傅們也已逐漸轉型為陶藝創作,積極發展新一代的文化產業。

 


 


 


 


 

在日本統治台灣其間,因為高雄地區水源不足,在當時所推出的都市計畫中,高屏溪(下淡水溪)被視為高雄地區的母親之河,可以提供大高雄充沛的水資源,於是,建立了竹寮取水站,而此取水站係擷取曹公圳理念而來,日本人於民前二年建設完成,建築年代距今九十餘年。取水站的水係取自高屏溪的伏流水,以供應廣大的高屏黎民所用。竹寮取水站主要的功能是將高屏溪(下淡水溪)的溪水抽取後, 經由深度二、三十公尺的地下水井,再利用動力輸送到西面一公里外高地的小坪頂儲水池,經澄清淨水處理完善之後,再以動力輸送方式,順 天然地形的高差,以最省力的方式,流放到低處的高屏地區,提供大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這種居高而下放流的設計, 真可謂鬼斧神工。   

 

 

 

 

 

 目前取水站它的抽水機房建築保存相當完整,主體建築物形式採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建築之精神,並採用當地的紅磚建築,外觀造型古色古香, 紅色的線條在綠蔭襯托之下更顯幽美,在台灣很難得看見;而大弧度的木造架構,堅固而雄偉。在廠房內的抽水機具設備, 如淨水池、輸送涵、控制室、抽水井、大型馬達....等,仍是當時建廠時後所遺留下來,有的目前仍運作不息, 而辦公室廳,在文藝季時還是舊照片展覽廳呢!它可真是是名副其實的「水源地古蹟」,因此,無論是在建築上或歷史上,可稱為高雄縣共同的珍貴文化資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