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達國小迎賓舞- YouTube
在風景優美的太麻里海岸,有一個為綠色釋迦園包圍的美麗部落,排灣族人稱它「撒布優」。這兒世居著四個部落八大頭目,他們當年遠從深山遷居而來,選中了這一個「寂寞、荒蕪」之地繁衍後代,並以圖騰妝點聚落家園。 撒布優,在排灣語中,即是狩獵的禁地,也是寂寞又荒蕪的土地,漢語名稱則是「新興村」。從台東走南迥公路,經三和村走過彎彎曲曲的路段後,右轉即來到台東縣金峰鄉的撒布優,部落聯絡道路兩旁盡是台東著名的釋迦園。位於金針山腳下的撒布優(sapulju),是一個三面環山的面海聚落。根據部落的說法,在民國39年以前,這兒原是太麻里鄉魯巴卡部落生活的領域,被劃為禁獵之地。當時居住在南大武山的舊賓茂部落,有一支叫巴法法瀧的家族首先遷居到此,也是撒布優部落的開拓先驅。 民國40年以後,陸續遷移到來的排灣族人愈來愈多,包括北大武山布頓部落的羅法尼耀家族,卡多部落的卡多家族,南大武山近黃部落的德路那弗那夫克、給你路古洋、糾佳阿斯和都飛龍等四大家族,以及南大武山舊賓茂部落的古沙查家族,這先後到來的八大家族,共同組成撒布優部落,因而有八大頭目。
對於遊人來說,部落只有道路沒有界限,八大頭目散居在聚落裡頭,要辨認其實很容易,各頭目之家門口都立有石頭圖騰標誌,這些雕刻彩繪的圖騰,不僅記載有頭目名字,並說明各個家族歷史,有興趣還可以和現任頭目來段對話。 排灣族講究傳長,不分男女,因此會出現女頭目,和阿美族的母系社會不同。頭目之家的各式圖騰和壁畫,構成撒布優美麗元素。你還可以在村內找到遷移紀念碑,敘述排灣祖先為了後世子孫有更好的教育和發展,從深山遷移到此居住。部落裡還有許多的工作室,均值得造訪。
一個始終遊走在台東偏遠小學校的校長,他以愛和行動,改變學校、學生和社區,這是一個發生在台東教育希望工程的奇蹟,這位校長名叫鄭漢文,這所迷你小學校就是新興國小。新興村位在北太麻里溪南岸,是金峰鄉最北的村落。新興國小校園內綠意映眼,操場面向廣闊太平洋。孩子們三三兩兩、悠悠閒閒赤著腳在校園裡跑跳碰,草地上的三隻小羊是校園裡的「天然割草機」。全校學生90%是排灣族,每星期1堂的「族語課程」,師生們一同走進社區,採集部落故事,學唱族歌、十字繡和木雕,打破學校和社區的界線。校內各角落用排灣族圖騰、擺飾來妝點,讓孩子完全融入族群文化中。
新興國小同時也是綠色校園的典範,在屋頂上裝置太陽能板,並架設風車,將產生的太陽能和風力轉換成電力,供應全校用電,每月電費省一半。而雨水回收系統搜集的雨水,供應廁所沖水用,新興國小廁所幾乎不須用到自來水。在炎熱的台東,夏日氣溫或高達攝氏40度,校內沒有裝設冷氣,卻沁涼不暑,因為樹就是最天然最健康的冷氣。為了改善學生的家庭經濟,鄭校長還在學校圖書館成立「布工坊」;社區媽媽將募來的布,以原住民的藝術天分,縫製成豔麗奪目、原味十足的布製品,深受遊客喜愛;部落婦女們有了微薄收入,也讓孩子看到媽媽的揮汗辛勞,身教的無形力量遠勝過煩碎的教條。校園後方的「木工坊」,則培訓部落男人將漂流木製作成課桌椅及各種實用品,校園裡隨處可見的書櫃、鞋櫃,甚至是洗手台,都是由這些部落男人親手用漂流木做成。大人在這些工作中找到生命的綠光,而孩子們也將父母親的形貌深鏤於心,鄭校長相信:「教育孩子,需要全村人的力量」。鄭漢文校長以及他的學校團隊、可愛的學生和家長們,已寫下台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實踐的成功範例,走出台灣制式教育下的另一種可能,他們不只改變了學校、社區,也從此改變新興國小每個孩子的人生。
新興國小---地址: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1鄰1號
台東南迴鄉鎮國中小原住民舞蹈發威,大王國中、介達國小日前參加今年全國舞蹈比賽南區決賽,分別勇奪國中及國小組特優,介達國小更創下連續九年獲獎紀錄。介達國小原住民傳統舞蹈團成立十三年來,除兩次因故未報名參賽外,其他九次代表台東參加全國南區競賽,三次獲全國第一,餘皆獲優等,該校陳參祥老師與總務主任黃秋珍為推動舞團的主要功臣,常利用課餘蒐集排灣和魯凱族的文化習俗與故事,再搭配傳統歌謠編舞譜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