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興村,是金峰鄉的三處飛地之一。民國43年,政府為改善原住民生活,將原處於太麻里溪上游深山中的的介達、比魯2村遷到太麻里鄉大王村境內,形成一個聚落,但各自為政。民國50年,合併為介比村;當時,有屏東霧台鄉好茶村的西魯凱族人遷入,民國62年,改名正興村。台東縣「甕的故鄉」金峰鄉正興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美化及環保工作有成,在全國三千多個評選社區中脫穎而出,去年榮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評選為全國十大環境保護模範社區,也是全國唯一獲獎的原住民社區;社區裡利用石板、陶甕、排灣及魯凱族圖騰所裝飾的街道,讓整個社區有如藝術村一樣美麗。

 

居住在南大武山太麻里溪流域的介達社、斗里社、包盛社、比魯社的排灣族群,民國四十二年在政府的安排下相繼遷至目前金峰鄉正興村所在地,五十年間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也遷入該區,讓擁有四十九年歷史的正興村融合有排灣及魯凱多元文化。社區內計有一百七十多戶、六百多人,為典型的原住民農業社區,但與介達國小為鄰的正興社區讀書風氣卻相當鼎盛,全村約有一百六十多人從事公職,佔了全村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一,是該社區最大的特色。走進正興社區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超大型的陶甕,棋盤式的社區道路隨處可見以陶甕為裝飾的圍牆,在村長姜東明的帶領下,一一細數村內的文化資產,左邊住有刺繡阿嬤、右邊住有頭目,前面那一條路則住有陶藝家,文化工作者齊集是村裡最大的資產。姜東明說,當初為了厲行環保政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賢一早在去年八月間,就與村內族人共同研擬訂定二十條「正興社區生活公約」,作為推動環保政策的規範。 生活公約中第一條便規定服喪哀家不宜設宴,守靈不酗酒、不浪費;第二條規定除夕、初一、初二、初三及傳統祭典及中秋節不宜辦理鋪張的喜宴,第六條規定社區內禁止飼養家畜。村長說,剛開始推動時,數度面臨很大難題,尤其是在社區內禁止飼養家畜,讓很多老人家無法接受,但經過衛生單位不斷勸說指人畜共處有礙健康之後,目前已沒有居民在村內飼養家畜。另外,第十二條規定拒絕使用免洗餐具一項,社區比環保署規定全面禁用塑膠袋政策更早推行,而且推廣有成,部落的小吃部、餐廳店面早就全面使用陶製品,這點讓當時前往部落考察的環保署官員大為吃驚,頻頻稱許。最特別的是生活公約第八條還明文規定禁止在社區內使用彈弓。宋賢一指出,這項規定主要是針對小朋友而訂的,以前小朋友拿了彈弓到處打鳥,不但破壞自然生態,有時還會打破鄰居門窗玻璃,造成不少糾紛,訂了這項公約主要是教育小朋友愛護動物的觀念。若是有民眾未遵守生活公約規定,一旦被人檢舉或被人發現,村長便會用社區廣播器宣布戶長姓名,讓社區來共同監督及勸導並協助改善。嚴謹的生活公約實施以來大家都很配合,目前還不曾發生有戶長姓名遭到廣播公布的情況。

 

金峰鄉長曾德明表示,正興村推行生活公約成功的例子是全鄉的典範,另外正興社區的讀書風氣很盛,在介達國小校園內開辦的老人社區大學,還吸引不少老人加入,其中繪畫班是老人們的最愛,或許是教育的帶動讓社區民眾心靈更環保,才能讓環保及綠美化工作順利推展。正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宋賢一指出,介達國小扮演的是社區文化推手的角色,其中校長陳玉枝大力協助推廣學生為社區獨居老人送餐服務,落實了小朋友敬老尊賢的觀念,也為小朋友的道德倫理教育扎根。事實上,正興社區早在民國八十六年間便開始推動社區綠美化及資源回收工作,最早便透過介達國小及教會力量來傳達社區居民環保觀念,八十八年間社區成立環保義工隊,開始投入推動部落民眾認養街道打掃並成立資源回收站,居民每天都會早起打掃居家附近環境,社區環保義工隊則是每週固定一天對社區髒亂點進行清除,社區環境從此煥然一新。宋賢一表示,為凸顯社區特色,社區居民利用陶甕、百步蛇圖騰、傳說故事及石板牆裝飾街道環境,其中位於金峰鄉入口處的大幅巨作,以傳說故事詳述部落發展史,更是社區民眾引以為傲的特色。正興村先接獲金峰鄉公所推薦,參加環保署的評選,先是在全國三千多個社區中脫穎而出通過初選,進入全國十六大環保社區複選名單,經過長達一年的評鑑,最後被環保署評選為「全國十大環境保護模範社區」,在花、東地區正興村是唯一入選的社區,更是全國原住民社區中唯一獲此殊榮的社區。台東縣環保局指出,正興社區為一排灣、魯凱族共有的原住民社區,社區內幾乎每戶都加入,居民向心力很強,近年來推展資源回收工作、綠美化、花木認養、陶甕教學、母語教學、老人送餐服務等工作有成,使得該社區擁有更健康、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 

 

 社區內住有多位陶甕工作者,除維持原住民傳統的陶甕文化外,更致力使正興成為陶甕的故鄉;社區並訂有生活公約,共同遵守,獲得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更是對全體居民平常努力的肯定。獲得環保署評選為全國十大環保模範社區的消息透過媒體披露後,為此全村還召開村民大會由村長宣布這項喜訊,姜東明說「得獎了真的很高興」,這也讓全體村民更有榮譽感及肩付起維護社區環境的使命,他們會更努力掃街讓社區更乾淨。曾德明說,正興村能夠獲得環保署青睞,主要是因金峰社教工作站、介達國小、教會及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居民為打造甕的故鄉,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們要營造文化與藝術結合的民宿環境,讓部落文化產業化,吸引觀光客到部落體驗感受原住民文化之美。 居住在正興社區的東排灣族與魯凱族人,數十年共同生活,族群間的文化相互影響,產生了獨特的文化面貌。民國84年起,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動學習傳統技藝,其中陶甕製作最受到居民歡迎,有些人還進一步成立工作室,持續創作,陶藝工作者除了製作族人心目中尊貴的古陶甕外,還透過彼此切磋與老人家的記憶,一個個陶甕鮮立眼前,老輩族人面對這些難得一見的古甕,既驚喜又感動。現在的社區入口處,就可以看到巨大的陶甕意象作品,村落內居民用陶甕裝飾庭園,陶藝工場和工作室處處呈現濃厚的陶甕文化氣息,文化館內陳列展示著各式陶甕、刺繡和編織作品,人人樂於談陶玩陶,讓族群文化與神話傳說透過陶甕綿延再生。走進正興社區,彷彿走進文化與藝術的理想國度,一個小小部落,卻充滿藝術美感。民國80年代晚期,有幾戶頭目家用石板製作門牌,門牌上的圖象代表家主人的特質;幾年前,麥承山自國小老師退休後,自發性地指導村人用藝術營造社區,家家戶戶門首都有美麗圖紋製成陶板門牌,上面刻劃著百步蛇、陶甕、百合花等傳統圖騰,還刻上光榮的家族名稱。排灣族的紋手圖騰代表其社會階層與家庭背景,有紋手圖騰的門牌,述說一位近百歲人瑞Vuvu精彩的生命故事。再往前幾步,門牌上浮雕著一椽濡墨飽滿的毛筆,標示這裡住了一位書法家歐光輝,曾得過不少獎。而浮雕陶甕的是麥承山老師的家,石板解說牌前放了大小不一的3個陶甕,娓娓述說著陶藝家的藝術堅持與族群的輝煌史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