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這一條道路原來是原住民往來前後山之間狩獵、交通、婚姻道路,荷蘭人曾利用來勘查砂金,十九世紀初期,平埔族人販牛及大規模移民後山,清朝時為開山撫蕃,鞏固後山國防,闢為官道稱為三條崙古道,日人據台之後為學術調查及理蕃政策,沿途設置警備所,枋寮地區民眾到後山貿易、捕魚;台灣光復後,海軍陸戰隊用來山訓、急行軍許許多多前朝遺事,稗官野史,幾乎可串聯出一篇台灣近代史。浸水營古道原稱「三條崙、卑南道」,地方人慣稱「三條崙古道」, 台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也是前清八條「開山撫蕃」道路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步道,清光緒八年(1882)由清兵修築「開山撫番」道路,通往後山卑南(台東),稱為「三條崙、卑南道」,日據時期經日人改修為聯絡西部枋寮與東部大武的警備道路,西起枋寮新開,越過中央山脈,東至台東大武,全長47公里,稱為「浸水營越嶺道」。因為潮溼多雨,所以才有「浸水」的稱呼,每年平均雨量只少於基隆的火燒寮,終年雲霧浸濡,在此駐軍稱為「浸水營」。4百年來,歷經荷、日、民國各年代,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使用這條東西方向最便捷的越嶺道,從事山產交易、移民、販牛、爭戰、傳教、郵遞、巡視、健行、學術調查,以及軍事活動。



浸水營古道,從屏東縣枋寮鄉翻越中央山脈到達台東縣的大武鄉,全長大約四十七公里,公路局正式編號為「縣道198號」,海拔最高處為1300公尺。沿線區內有三大保護區:「浸水營闊葉樹林保護區」、「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及「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林道東段部分正式規劃為「浸水營國家步道」,長約20公里,車輛不可通行,步行約1天內可走完,古道海拔落差於200公尺至1450公尺間,可遠眺南北大武山,極具植物地理學內涵與研究價值,非常適合生態及深度之旅。走訪古道以從枋寮水底寮出發,以石頭營聖蹟亭三級古蹟為起點,經崁頭營、歸化門、力雲社、到大樹林徒步進入古道後段。大漢林道十一公里處,是舊力里部落遷建,房舍保存良好,十六公里處有台灣土產楓春樹,廿公里處起,有台灣杉。廿二公里處有瀑布,廿三公里岔路,往上是海拔一千六百八十八公尺大漢山營區,往東去是往浸水營古道及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護區。往姑子崙山方向小路進入,到姑子崙山叉路屬浸水營闊葉林保護區。從浸水營遺址到海拔六百九十五公尺的出水坡,可清楚看到駐在所及儲水池遺址。路下方約廿公尺處,有兩座保存完好石砌堡,從出水坡到姑仔崙舊社及林務局舊苗圃,全程約三個小時。過苗圃涉溪越過大武溪河床的加拉板部落是產業道路,因此全程步行得花八到十個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r590921 的頭像
    dr590921

    dr HSU blog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