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府城七夕16歲藝術節-國際七夕文化交流展」,22日上午九時半於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舉行開幕儀式,展期自8月22日起至8月26日止,每日展出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因逢88水災,為悼念88水災罹難者,今年府城七夕16歲藝術節表演節目戶外表演暫停,除廟宇及民俗活動照常舉行,戶外表演節目均停止,22日晚上原先開幕典禮改為「八八水災點燈祈福之夜」,遠自日本來參加活動的貴賓也都為這次88水災的災民表達最大的關心。
「國際七夕文化交流展」22日上午開幕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參觀,可以看到許多民眾著日本和服,彷彿到日本仙台市,現場更擺設京都「乞巧奠」星祭場景重現、 府城「做十六歲」全套儀式,還有仙台「七夕祭」掛飾展,在展覽中七夕祭典的裝飾品保留完整的七種吊飾及五個流蘇,材料用的是日本有名的和紙所製作出來的, 是一種擁有很高價值的藝術品,並曾得到2005年仙台七夕祭典的金獎作品。
日本是一個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特色的國家,櫻花、生魚片、藝妓、忍者、和服…等不勝枚舉,其中令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祭典。日本的祭典五花八門,不論是神轎遊行、夢幻煙火大會、祭典廟會,都有其傳統特色和固定儀式,祭典的特色在於服飾與道具都十分講究,並且舉手投足每個動作都有著箇中的堅持與精緻,非常具有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象徵。
對於夏日來到日本的台灣遊客來說,最美祭典之稱的『仙台七夕祭』,以著美輪美奐的七彩竹飾和夢幻浴衣的七夕祭,非常受到台灣民眾的喜愛!七夕節每年8月6日到8月8日(農曆7月)在宮城縣的首府,東北最大的城市仙台市舉辦。據說起源於中國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至今已經延續了700年,活動期間仙台車站、中央大街、一番町通…等鬧區,有上千隻綠竹高掛,枝頭綁著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的巨型紙串,隨風飄揚的景象十分耀眼壯觀!
七夕是傳說中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這個美麗的中國傳說流傳到日本之後,演變成宮廷貴族祈求技藝精進的習俗,經過多年的演進,更轉化成具有廟會氣氛的祭典,高達10公尺的巨大綠竹上,裝飾多彩的繽紛紙球,懸掛在仙台市中心、東一番丁、車站前的商店街等。七夕的竹飾是以竹子主體,上面掛著和紙做成的7種道具,像是象徵織女織線的「吹流」、獻給織神的「紙衣」、象徵豐漁的「投網」、放七夕紙屑的「屑籠」,以及用來祈願的「短冊」、「巾著」和「千羽鶴」,華麗繽紛的不得了呢。連著3天的傍晚5時到7時,在定禪寺通還有壯觀的花車遊行,以及精彩的舞蹈音樂表演,七夕祭開始的前一晚,還舉行燦爛的煙火大會暖身活動,這項傳統意味濃厚的仙台七夕祭,每年總吸引了2百多萬人來參加,盛況空前。
仙台特有的“七飾”主要都是七夕祭的重要飾品,這些精美的裝飾物都是由不同的商家花費許多時間和費用精心製作的,這些垂掛的飾品是以竹子做主體,懸掛著和紙做成的七樣小東西,例如象徵著織女織線的「吹流」,它是七夕祭的主角裝飾物,在所有的垂吊掛飾中最華麗的;獻給織神的「紙衣」,祈求能有好的裁縫技巧;象徵豐漁的「投網」,期望漁獲豐收;放七夕紙屑的「屑籠」培養清潔和節儉的心;祈願課業進步的「短冊」;和代表錢包的「巾著」,用來祈求富貴和開源節流的心;還有祈求年長者長壽的「千羽鶴」,搖曳風中的高空和風吊飾,寄托了滿城人們對學問和書法的進步、闔家平安、健康長壽、生意興隆、漁業興旺、五谷豐收的美好心願。
在七夕祭正式開始的前一晚還有花火大會,大約1萬多發的大輪亮彩煙火,燦爛地在海上綻放,伴隨著夜空中的牛郎星與織女星,更加點亮七夕祭的浪漫情愫。這時候街道上總是能與身穿著可愛浴衣、搖著和風圓扇,雀躍地正前往祭典會場的遊客相遇,穿梭在艷麗的裝飾紙串的海洋中令人流連忘返!
台灣因地處亞熱帶,瘟疫橫行,為養護嬰兒成長,早年「捾絭」和「拜契」習俗頗為流行,因此做十六歲成年禮也成為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府城「做十六歲」據傳源於五條港地區,並以南河港、南勢港最勢盛,當時許多人靠在碼頭邊打工維生,但工資須年滿十六歲始得領取成人工資,未滿十六歲只能算童工領半薪,因而家裡壯丁到了十六歲便得祭拜七娘媽,一則感謝神明庇佑得以長大成人,再則藉「做十六歲」儀式證明自己已長大成人,演變成一項府城獨特的傳統習俗。
中國七夕---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慶,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其實是傳說牛郎與織女每年見面(僅可見面一次)的日子(農曆七月初七)。傳統上,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大陸、港澳、台灣、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由於明治維新後改用西元,所以七夕現也改在陽曆7月7日慶祝。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
在閩南和台灣當天同時是「七娘媽」的誕辰,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台灣有拜「床母」的習俗。「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兒童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逐漸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變成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做十六歲成年禮,科儀是在七月初七「七娘媽生」這一天舉行,祭品有麻油雞酒或雞酒油飯、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以及凸粉、胭脂、紅線線等物於門口祭拜,並準備圓仔花、雞冠花或茉莉花、鳳仙花等香花,取其子多、香火濃之意,旁置清水一盆、新毛布一條,好讓七娘媽洗水洗臉。祭畢完後是躦供桌,男左女右各鑽三圈,後將七娘媽亭焚化獻給七娘媽,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若為男孩者做紅龜,女孩做雙連龜分贈街坊鄰居。
一般而言,台南做十六歲的習俗,大多由外婆張羅,並贈新衣、金飾、禮品以示慶賀;至於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紮糊成的樓台,高約五尺有三層,各層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來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