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要登上一座島嶼,不是搭船,就是靠橋樑連接,但這座小島卻能夠徒步走過海床登臨,而且,也只能徒步通過!但那得抓緊退潮的時間往返,否則,一旦潮水漲起,非但走不過,也沒有船可搭,就只能留在島上過夜,做一天漂流荒島的魯賓遜。這座小島真的很小,面積大約只有500平方公尺,但從清代便有人居,只不過當時據說住在島上的都是一些任其自生自滅的痲瘋病患,因而以前它被稱做「痲瘋島」,比起歷史記載的「珠嶼」、「鰲嶼」、「董嶼」,聽起來挺不舒服的。民國49年,它換了個名字~「建功嶼」,聽起來不僅舒服多了,也彰顯出它被賦予的戰略重要性。
建功嶼,位於金門金城鎮南邊的浯江溪口,國共對峙的年代,這裡被建設成一座戰略堡壘,島上建有碉堡等設施,扼守浯江溪口,並可監控來自烈嶼(小金門)航道與對岸廈門的海上活動。
島上岩石遍佈、大樹林立,設施除了政戰室等部隊生活起居處所外,就是利用天然岩石建構的防禦碉堡,窄小的入口兩側「轟轟烈烈戰鬥、慷慷慨慨犧牲」的字樣依舊清晰,碉堡內則是「看不到不打、瞄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的「作戰守則」。如今從碉堡射擊孔望出去,雖沒有緊張的氣氛,只見海灘上滿滿的石蚵柱和遠處水頭碼頭不時進出的船隻,然而,想像自己是個駐守小島的阿兵哥,當潮水滿漲,孤懸海上,若有敵軍靠近,沒有任何奧援,就只有奮力一搏;即便緊張情勢稍緩之際,每天望著金城的熱鬧苦守小島,想必也是辛苦的煎熬。小島只有一條石板通道可步行登島,但只有退潮的短暫幾小時,多數時候都是被海水圍繞的孤島,國軍駐守時期大概只有海龍部隊的小艇可以登陸。據說當年經常到前線勞軍的鄧麗君也到過建功嶼,但當時是搭船經過心血來潮的「突發之旅」,島上駐軍事先並未獲通知,小艇就這樣突然靠近。要知道,戰爭年代的外島地區,駐軍若遇到未經通報的「不速之客」,大可以正當開槍、格殺勿論的,所幸當時是大白天,這位國際巨星和陪同的一堆「星星、梅花」沒被當成來犯敵軍,也幸好沒開槍,否則這島上的駐軍,恐怕得永遠被關在島上當化石了。
民國86年10月,國軍實施「精實專案」,建功嶼駐軍撤守,從此荒廢,直到民國91年金門縣政府才著手朝觀光遊憩方向規劃、開放,成為體驗戰地金門最特殊的一座孤島堡壘景點。每當潮水退去,海上的石板道便會「浮現」,由於周圍都是泥沼淺灘,提供了溼地生物生活的絕佳環境,石板道旁的石柱成為天然的「蚵柱」,泥灘上盡是蝦蟹、彈塗魚的蹤跡,冬季時則成為候鳥最愛來的覓食區,鷸鴴科水鳥如青足鷸、赤足鷸、紅頸濱鷸、黑腹濱鷸、大杓鷸、金斑鴴、灰斑鴴、高蹺鴴,都是這裡的常客,天空上不時還可看見魚應、紅隼之類的猛禽翱翔巡航,登島步道雖不長,卻可以走很久。
建功嶼不論是遙想孤軍海上的年代、欣賞海濱風光,或是探訪豐富生態,都值得造訪,但務必掌握好潮汐的時間,雖然島上還有房間、床鋪、盥洗設備和水電,但你該不會想待在上頭過夜吧?
鱟,讀成「ㄏㄡˋ」,依字形上看來像是「有學問的魚」,是阿兵哥口中的鋼盔魚,老人家們稱牠為鴛鴦魚、夫妻魚;外文名horseshoe crab ,直譯成馬蹄蟹。鱟像位披著盔甲的武士,看似兇狠,卻沒有像虎豹般的危險;鱟的這身行頭,可是保護著牠渡過了許多歷史的歲月呢。其實鱟的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裡,而在兩億多年前轉型成目前這個樣子,一直維持到現在,比起人類有著更長久的歷史,有著「活化石」的稱號!可惜的是,近來鱟分布的地區越來越少,數量大減,需要設立保育區加以關愛。目前全世界有4種類的鱟,多分佈於美國東海岸與亞洲東海岸。台灣及離島也可見到鱟的蹤跡,其主要分佈區域包括離島金門、澎湖沿岸及台灣本島西南部等海域。鱟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主要吃海蟲
(環節動物) 及軟體動物(貝類等),但有時也會吃一些海底的藻類。鱟有兩對眼睛,一對單眼及一對複眼,全長在背甲上,複眼常被用來作光線刺激眼睛及神經傳導的研究材料。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內設有鱟主題展示館。地址:金城鎮西海路2號,電話082-326408。因為母鱟少公鱟多,繁殖期為了佔位置,公鱟常緊緊夾著母鱟不放,讓人搞不清楚這是1隻鱟還是2隻鱟。鱟的體型曲線,就是以公母能緊緊夾在一起為前提來設計。為了要完美蓋上母鱟的胸甲,公鱟胸甲有兩處凹陷,而母鱟為了不傷及公鱟,前面的6支腹棘也天生萎縮。公鱟的步足就這麼緊緊地勾住母鱟,可以長達1個月都不放鬆,好笑的是不用這麼辛苦佔位置也有機會,因為鱟是體外受精。
鱟,讀音為「ㄏㄡ\」,是4億年前就在地球活動的古老生物,而目前的模樣大概在2億年前定型;鱟有著大大的頭,長長的劍尾,因為它的外型,也有人稱為「鋼盔魚」。在台灣本島偶爾可以看到鱟,金門則是其生長的大本營;金門人早年物資缺乏時常拿它加菜,數量多到可以當肥料種菜,但現在一方面是定置漁網阻斷其上岸,再加上人類的獵捕,數量已大不如前。
鱟的平均壽命大約25、26歲,但牠們成熟得很晚,大約生命一半的13、14歲才成熟,外型也才有公母的區分,否則要剝開生殖厴(讀音「演」),以生殖孔判斷。公母鱟的外表差異並不大,主要判別在於母鱟胸甲前緣是圓滑完整,而公鱟則有兩處凹陷(見下圖),前面提過了,這個凹陷正好配合母鱟胸甲上的突起,讓公鱟蓋上母鱟時配合得剛剛好;另一個區別,就是公鱟身體外側有6對腹棘,母鱟則只有3對,這也是配合公鱟能蓋上來的自然萎縮。
金門產的鱟稱為中國鱟或稱三刺鱟,它有以下特色:稚鱟終年分布在泥灘地,只是冬季潛伏較深,只有在出太陽氣溫回升的日子才可以在地面看到它們;小稚鱟分布在近岸高潮線附近泥灘地,而大稚鱟則逐漸向外海遷移。成鱟出現於每年5月到8、9月間(產卵季節),東北季風起即會遷徙至20-30公尺深海域越冬。出現季節時母鱟及雄鱟於大潮清晨或傍晚,集體游上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沙洲產卵,產卵於沙洲泥灘間,卵產在5公分深的沙中。卵直徑約0.3公分,淡鵝黃色,一次產卵百餘顆。卵孵化之後,漂至高潮線附近的泥灘地,經脫殼變態下來,過底棲的生活,以泥灘上之細小生物或碎片為食。長大至4-5公分隨水流逐漸遷移到以沙為主的地區,至10公分上下就離開潮間帶到較深海域生活。在深海中經過數年的成長後,當達到成體時,雄鱟即會尋找雌鱟而為配對,當到生殖季節時仍固定游回到海邊產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