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溼地由來, 根據海砂沉積判斷,古時候的金門從海邊到林務所曾是一條寬約400~500公尺的河道,民清時期可以從海邊沿著河開至太武山下。自從金門的林木受到破壞後,風沙變得相當嚴重,不停往內陸吹進來,即所謂的風成沙,尤以東北風強勁的時候最甚。於是河道消失,留下一條帶狀的沙質溼地,以及寬約五公尺左右的前埔溪。沙地養分流失比較嚴重,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因此早期的金門食蟲植物分布相當廣泛。金門縣政府與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在金沙鎮田浦食蟲植物棲地復育,6種食蟲植物生長良好,未來將成為地區特色植物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92年將新發現的田浦食蟲植物棲地,納入過去田浦食蟲植物棲地是當地農民栽種芋頭的田地,最後一次翻耕約在93年春夏間,隨後就荒廢。禾本科植物成為強勢族群。縣府在96年積極整合田浦食蟲植物區域內的土地所有權人,並會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荒野保護協會等相關單位,由縣府建設局主導,縣林務所機具、人力支援下,對棲地進行翻耕,移除強勢禾本科植物,並進行監測樣區翻耕對食蟲植物生長的影響。縣府委託荒野保護協會進行田浦食蟲植物棲地經營管理,監測結果,食蟲植物在翻耕後種群有較穩定的發展,96年一度消失的長葉茅膏菜又在97年陸續出現。田浦食蟲植物棲地去年4月劃設食蟲植物核心復育區0.22公頃,協會與縣林務所人員復育食蟲植物長葉茅膏菜、寬葉毛氈苔、挖耳草、長距挖耳草、絲葉狸藻、斜果挖耳草。縣府建設局表示,食蟲植物生長情形良好。金門在歐厝海濱、太湖濱、鵲山、后壟等處都有食蟲植物分布,但較為集中且完整的是田浦食蟲植物棲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