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雞是金門相當有特色的在地昆蟲,不但可以吸引愛好者駐足欣賞,也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提昇觀光效益與內涵。為了讓牠代代相傳、永續成長,除了要有穩定的龍眼樹族群,還要避免在龍眼樹噴藥除蟲。成蟲展翅寬約60∼75mm。體色磚紅色;頭部前方具向上彎曲的細長吻狀突起,長吻上具有許多白色小斑點;前翅翅室部位近黑色、翅脈綠色,基半部散生以白邊相互連結的橙色斑,端半部散生大小不一的橙色斑點、大型斑點具白邊;後翅端部區黑色,其餘部分是亮眼的濃橙色。各足脛節以下黑色。龍眼雞是不分布於台灣本島的半翅目白蠟蟲(蠟蟬),為台灣保育類昆蟲渡邊長吻白蠟蟲的同屬近親,不過龍眼雞的體型較大、外觀更炫麗。牠的名字會被稱做「雞」,可能是因《本草綱目》上蠟蟬的古名叫「樗雞」,而牠的最主要寄主是龍眼樹,因此才獲得這個奇特的名號。龍眼雞在中國大陸被視為害蟲,主要寄居於龍眼與荔枝樹上,但是牠們的族群量不多,而且多以枝幹的汁液為食,相較於荔枝椿象的危害,龍眼雞對果樹的傷害可算是微乎其微。金門各地有龍眼樹群植的地方,均有機會發現龍眼雞,安瀾國小、金門農試所與金門林務所,都有相當穩定的族群。
本種為一年一個世代,越冬後的成蟲在5、6月間求偶、交配,這時經常可見體型較大的雌蟲,靜靜的停在枝幹上吸食樹液,身邊還會緊停著一隻體型稍小的雄蟲;同時期,成蟲在樹幹上也相對活躍,尤其容易看見雄蟲在龍眼樹幹來回爬行,找尋求偶的對象;雌蟲7月前於龍眼樹幹上產卵。9月則是新世代成蟲的羽化尖峰期,接著牠們會等到隔年初夏再行交配。秋末至早春是越冬期,這段時間成蟲在金門並未完全蟄伏失蹤,天氣溫暖的日子仍有機會出現在樹幹上覓食;寒冬時,會就近躲藏在樹叢的枯葉堆縫隙中,或是飛抵附近地面雜草落葉堆下避寒。至於對付嚴重危害龍眼著果率的荔枝椿象,可以在5∼7月的產卵期,教導大眾以人工滅卵的方法,來減低這種重大害蟲的數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