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氏樹蛙這個名字對許多人來說,可能相當陌生,就生物 學分類的觀點來說,牠是屬於兩生綱中的無尾目樹蛙科,屬於樹棲性的蛙類。艾氏樹蛙的體長約20~40mm,屬中小型蛙類,普遍分佈於全國二千公尺以下山 區。在外形上艾氏樹蛙的皮膚很粗糙,並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的深褐色斑,前肢小腿散佈著白點,但以脛跗關節的白點最明顯,為其主要辨識特 徵。另外艾氏樹蛙的體色多變,可從褐色變到綠色,這是與牠外形相似的面天樹蛙不同的地方,因為面天樹蛙絕不會將體色變為綠色。艾氏樹蛙的叫聲為「嗶!嗶! 嗶!」,喜歡棲息於中低海拔的竹林或矮樹叢中,並且會利用樹洞或竹筒繁殖。
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這聽來是否相當奇怪,青蛙一般不是都生存在溪流、池塘或有積水的區域附近嗎?怎麼會和竹子扯上關係呢?這正是艾氏樹蛙牠特別的地方。 時序進入3月後,雨水漸豐,接著梅雨降霖,春筍開始冒出頭來,竹林中的生物也跟著活躍了起來。當夜悄悄來臨,艾氏樹蛙清脆的「ㄅㄧ!ㄅㄧ!」聲,也在竹林中此起彼落的響著,正式敲開了艾氏樹蛙的生殖序曲。 在兩生類動物中,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產卵方式,有別於水中產卵的種類,那便是在樹上產卵。例如:樹洞、竹筒積水處,當受精卵孵化後,蝌蚪自然就成了樹上的 居民了;在亞洲,艾氏樹蛙就是少數產卵於樹洞的樹棲性兩生類,牠屬於樹蛙科,分佈在台灣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及琉球群島的西表島和石垣島。
當繁殖季節來臨,雄蛙會尋找一個積水較深且有良好遮蔽的竹筒當做新房。夜晚時,牠便會在洞口奮力鳴叫以搏得雌蛙的芳心,一旦兩情相悅,就在竹筒中進行交 配,完成洞房後,雌蛙將受精卵一顆一顆的黏到積水上方具溼潤的竹筒內壁上,一次可產數十至一百多顆卵。受精卵中的小生命,在未來的10-14天中,就在這 個竹筒壁上逐漸成形。 這段期間雄蛙會待在竹筒內,藉著在竹筒壁上下爬動,沾濕蛙卵,使其保持濕潤;另一方面,在有其他掠食者,如:蝸牛、蛞蝓、螞蟻等,覬覦受精卵時,會奮力的抵禦之,以期受精卵能順利孵化。 雖然有雄蛙的保護,但在一般情形下,受精卵的孵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幾左右。因此能成功孵化的,都是萬中選一的蝌蚪。當受精卵長成一隻隻的蝌蚪便破膜而出,掉進竹筒的積水池中,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此時雄蛙亦完成牠保護的任務,離開竹筒尋找第二春。
那麼生活在竹筒中的蝌蚪是吃什麼長大的呢?刮食藻類嗎?吃腐植質嗎?喔!都不是,艾氏樹蛙的蝌蚪是吃母蛙產在竹筒水中的未受精卵才能長大的。大家都知道在鳥類或哺乳類的動物中,母親對小孩的呵護是無微不至的。 大部份的兩生類在產卵之後就不再照顧卵或蝌蚪,相較於這樣的母親,艾氏樹蛙的母親實在是辛苦多了。當蝌蚪在竹筒中生活時,母蛙必需每隔一段時間(約 6-11天)就回到竹筒中,產一些未受精的卵在水中給蝌蚪吃,直到蝌蚪都變態成小青蛙離開竹筒為止。如果在育幼的這段期間,母蛙遭遇不測而無法回到竹筒餵 食,那些蝌蚪就會因為食物缺乏而死亡呢!
試想看看,以一隻3-4公分大的青蛙體型,在竹林中不但要逃避天敵的掠食,還要費力的捕捉食物維持自己的生存。 除此之外,尚要生產未受精卵給蝌蚪吃,這是要消耗一隻青蛙的多少氣力呀!因此像艾氏樹蛙這樣的母蛙真是辛苦。蝌蚪大約經過1個半月到2個月的時間,就能長 好四肢並縮短尾巴。此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艾氏樹蛙,會離開竹筒,獨力地去探訪周遭的新世界。
艾氏樹蛙的確是個有策略的蛙兒,蛙爸蛙媽對子嗣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樹洞那麼一點小小水域,其實是許多生物的必爭之地,我們常可在裡頭發現一些水生昆蟲,牠們是蛙卵的剋星。蛙爸蛙媽交配時,將卵黏在洞壁上,水中的天敵就吃不到了。剛產下的卵暴露在空氣中,最忌的是水分散失。此時,蛙爸便負擔照料卵粒的責任。根據專家觀察,蛙爸在卵剛產下後的幾天裡便駐在樹洞裡,經常以沾濕的身體去濕潤洞壁上的卵。數天後,卵吸飽了水,蛙爸才離去。卵在快速的發育之後,便帶著大大的卵囊孵化,掉入水中,開始過著自由游動的生活。然而,樹洞裡並不像一般沼澤有豐盛的食物讓牠們隨意取食,牠們在消化完卵囊內的養分之後,就必須有食物的供應才能存活下去。在這種情況下,蛙媽媽餵食的本領就突顯出演化策略的作用。
艾氏樹蛙媽媽(簡稱艾媽媽)的母性光輝在群蛙當中顯得耀眼。艾媽媽回到樹洞中來餵食,當然不是來餵奶,因為牠們不是哺乳類;牠們也不像鳥類會叼著食物前來。當艾媽媽回到樹洞時,下半身浸泡到水中,蝌蚪娃娃便開始輕啄艾媽媽的泄殖腔附近,刺激艾媽媽產卵,這就是艾氏樹蛙的餵食方式。艾氏樹蛙的蝌蚪的確是吃卵長大的,牠們各個都練就一身吃卵的功夫。當艾媽媽產下卵粒,蝌蚪們便爭相以厚實的喙扯開膠囊,再吸食卵粒,很快就把卵質吸光。蝌蚪的口器是個巧妙的設計,牠們的腮幫子肌肉特別強壯,上下喙合攏時,中間總是留下一個孔,整個口部的結構看起來就是天生的吸食器具。
艾氏樹蛙蝌蚪的消化道和一般的蝌蚪不同,牠們的腸子前端膨大如胃狀,能儲藏大量的卵質。一般草食性蝌蚪沒有膨大如胃的器官,只有長長的腸子,可長時間留滯植物性食物,以足夠的時間來消化;艾氏樹蛙的蝌蚪是卵食性,腸子明顯地縮短,適應動物性食物的消化,這個現象和哺乳類相似。艾氏樹蛙的蝌蚪在形態上,也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來配合其他生活上的特性,例如口器位於吻的前上方,便於掠食雌蛙在水中生下的卵,或取食已黏附在洞壁上的卵;牠們的眼睛位於頭頂,適應感知水面上的動態;牠們的唇齒並沒有鉤狀結構,只是一根根多節的柱狀結構,表示牠們不須利用唇齒來攀附其他表面,或用來掃食洞壁上的藻類。或許,當吸食卵粒之前,沒有鉤狀結構的唇齒比較不會妨礙咬破膠囊的行動。
過去中國人一直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無論是生物的或文化的,讓子嗣繁衍是生命的共同特質。就因為要「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各種生命發展出琳瑯滿目的繁殖策略。大多數台灣的蛙類採取「卵海策略」,不但卵量多,也希望各個卵皆能孵化成蝌蚪,讓子代越多,傳宗接代的機率越大。很明顯地,艾氏樹蛙採取的是另一種策略,暫不談每次生產的卵量是多是少,僅僅以犧牲部分的卵,成為牠們的蝌蚪食物,使之成功地在狹小的水域當中完成水生階段的生活,這種另類的策略,讓我們一方面對卵的觀點有所改變,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對蛙類生存策略的多樣性,多幾分瞭解。
身懷六甲的長腳母蛙.
長腳赤蛙為中型蛙 雄蛙約4~5cm、雌蛙約5~6cm。身體及四肢修長 後肢比前肢長 為體長的兩倍;身體呈紅褐色或灰褐色 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狀黑斑 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 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型斑塊 像一個黑眼罩般。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 雄蛙沒有鳴囊 叫聲細小。牠和梭德氏赤蛙的外型極為類似 但梭德氏赤蛙的吻端較為鈍圓 後腳比較短 而且指(趾)端有較大的吸盤。零星分佈在台灣西部的中北部平地及低海拔山區 因為環境日漸惡化 族群數量正減少當中 繁殖期主要是11月至隔年2月。雄蛙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 雄蛙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或「揪」 要接近才聽得清楚喔!!
平常偶而在草叢或樹林底層看到牠們,繁殖期時,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出現在水域附近。雄蛙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或「揪」,靠近才聽得到。雄蛙主動尋找雌蛙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10公分左右的淺水域產卵,經常聚在一起產卵。卵塊成球狀不具有黏性,常數十個聚成一大團,一次產350-450粒卵。
長腳赤蛙為中型蛙,雄蛙約4~5公分、雌蛙約5~6公分。牠的身體及四肢修長,後肢尤其長,約為體長的兩倍;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型斑,形成一個黑眼罩。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牠和梭德氏赤蛙的外型很像,不易區分,但仔細比較會發現:梭德氏赤蛙的吻較鈍圓,後腳比較短,而且指(趾)端有膨大的吸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