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s.stejnegeri)不但是台灣最常見的毒蛇,也廣泛的分布在鄰近地區,西從印度的東北邊起,經緬甸、泰國、越南到中國大陸的西南和中南部地區,人常認為蛇到冬天就應該冬眠,所以冬天一定看不到蛇。確實冬天的低溫和缺乏食物來源,使動物在冬天活動時很艱辛。但是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冬天平地的均溫多仍在攝氏10度以上,並不像溫帶地區會降至冰點以下,且台灣冬天活動的青蛙並不少。赤尾青竹絲在冬天的活動確實是最低的,但也非完全看不到。尤其像近幾年的暖冬,常在氣溫回升後的夜間,就有機會在野外遇到赤尾青竹絲,氣溫較高的中南部更是全年可見。所以赤尾青竹絲在冬天只是各自在適當的地方躲藏,當條件適合時,就仍會出來活動筋骨,不像一些溫帶的蛇類有成群聚集冬眠的現象。到了春季牠們的活動量又開始增加,至夏季時活動量最高,秋季又漸弱。每年的七八月份也是台灣毒蛇咬傷率較高的時候。



『赤尾青竹絲』屬於蝮蛇科響尾蛇亞科之蛇類又稱為『赤尾鮐』,是台灣地區最常見,數量最多的毒蛇,同時也是本島唯一的一種樹棲性毒蛇



以體型來看屬中小型蛇類,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兩側有感熱頰窩,可用以感覺熱源以確定攻擊對象(跟響尾蛇一樣)



眼睛以紅色為主,瞳孔呈垂直之紡垂狀,身上密佈著粗糙之鱗片,全身為『草綠色』、『翠綠色』或『深綠色』,尾巴末端為『磚紅色』或『暗紅色』,在野外很容易依據上述的特徵辨認出來。




在台灣的蛇類中『赤尾青竹絲』算是少數可以從外表辨認出性別的蛇種,雌蛇在腹側有『白色』或『黃白色』的細縱線,雄蛇除了此一白黃色的細縱線外,在其下緣另有一條『磚紅色的細線』相接鄰著,極易辨識。




赤尾青竹絲因其體色與環境相似,保護色極佳很不容易被發現,加上性情凶猛攻擊性強,在本島此種蛇的咬人率佔第一位,幸好其毒性較弱(屬出血性毒),致死率只有1%~2%。



『赤尾青竹絲』在夜間活動較為頻繁,為典型的夜習性蛇類,在攻擊或防衛時,尾巴會顫動,通常以兩棲類、蜥蜴、鳥類和老鼠為食物,其獵食方式屬於『守株待兔型』可以為等待獵物在同一地點待上數天不等。


其生殖方式為卵胎生,一次可產2~15隻小蛇,剛出生的小蛇長約20~25公分。



赤尾青竹絲喜歡棲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區和平地之樹林、灌叢、草叢、竹林、溪流、水田、果園和農作地等各式不同的環境,可見其適應力相當強大。



由其名字一般人很容易聯想到牠們似乎是生活在竹林內,一些人在竹林時總覺得青竹絲好像會掛在竹枝上而害怕不已,其實大片的竹林內反而很少看到牠們,他們喜歡在陰濕的環境,一般在水塘、溪澗或山溝旁的灌木叢中出現的機會最大,晚上有時也會在溪澗的石頭上或水塘邊的地面上停留。如果出現在竹子上,也都是在水邊的竹叢才容易看到,所以赤尾青竹絲並非因為生活的環境,而是那一身翠綠才和竹子扯上關係。至於分布的海拔高度,則可以從平地到2000m 左右的山區




斯文豪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 ) 台灣原產最大的扁形蝸牛,外觀近似非洲大蝸牛但本種螺塔較低,圓錐形,褐色,殼右旋,體螺有明顯稜凸,殼口較寬大。本屬2種,另一種叫鹿野氏蝸牛,本種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在野外很容易在牆壁、樹幹或枝葉發現,幼貝棲息樹上,成貝一般棲息在落葉堆中,通常晨昏活動。




棉桿竹節蟲 (Sipyloidea sipylus)是已知的竹節蟲中分布最廣的,日治時期曾經嚴重危害棉花等作物,因此被稱為棉桿竹節蟲。雌蟲體長71-82 mm,頭部背面扁平,不隆起,頸為黃褐色至棕紅色,尾毛直。沒有特定的棲息環境,從平地鄉村到中海拔森林中都可以發現牠們,成蟲、若蟲全年都有,以雌蟲為主,採用孤雌生殖的方式。棉桿竹節蟲受刺激時會從前胸背板前端的腺體散發出一股人蔘味,用來嚇退敵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