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三星鄉農會超市旁的四川餐廳 價廉物美 青蔥料理好好吃 老板又熱情

 

三星蔥的霸主地位,真的三歲小孩都知道。就算你沒看過本尊,大概也吃過它作成的蔥餅。蔥田緊偎雪山山腳,依的是無污染的太平山脈,傍的是清澈的蘭陽溪。我們透過農會找到新一代種蔥達人林東海,他直接點出蔥在三星長得好的原因——好水、西風、土裡多石頭。三星蔥喝到的是最純淨的山泉水,又因為地勢較高,鹹鹹的海風吹不上來,「這時晚上起西風,從山上吹下來,幫助通風。」這穿過兩山的谷間西風,水氣源自山林谿壑,也使三星蔥不帶鹹味,口感較為鮮甜。此外蔥愛濕卻又不耐水,根部尤其容易腐爛,而三星表土底下都是石頭,空隙大、利排水。

 

 

銀柳是這樣種的:每年2月,農民就要開始插穗種銀柳,等到3月要開始施肥,到了45月要幫銀柳摘心分枝,讓每一枝銀柳上都能分出更多枝幹、結出更多花苞﹔接著611月間,要持續施肥、鋤草、防治病蟲害,隨時要注意不能讓銀柳缺水﹔等到11月與12月之間,就要開始幫銀柳拔葉,把每一顆銀柳花苞上的樹葉都拔掉,讓銀柳可以充分曬到太陽,這太陽愈曬、銀柳就會愈紅,售價也就愈好。 

 

 


 


 

三星鄉憲明國小位於天送埤地區,校園設有「福山營地」,配有營地、浴室等露營設備,營地旁老樹參天,徐徐涼風,來露營的營隊、家庭,最愛在樹下乘涼聊天,做團康。 憲明國小的石頭草莩有著鮮艷的色彩是相當醒目的地標

 


 


 


 


 


 


 


 

 

 


 



 


 

好特別的石頭屋,五顏六色的繽紛色彩,好像小朋友美勞課作品的”放大版”,後來看了看告示牌才知道這是三星鄉憲明國小六十週年慶的創作展,搶眼的造型和色調,讓人看到忍不住驚呼呢!

 

「天送埤文物館」就座立在宜蘭三星鄉憲明國小旁,這是地方小學結合地方力量,一同打造而成的。天送埤位於宜蘭縣三星鄉,在日據時代,這兒的許多居民在林場擔任伐木工,早期他們從太平山上砍伐檜木、扁柏等木材,利用木馬、滑道搬運下山,再順著蘭陽溪的溪流將木材流至貯木池儲存。

館內一樓將天送埤的伐木產業做了完整的呈現,工人如何伐木、大的嚇人的各式鐵鋸、翻鉤等古老器具都陳列在館內,還有用來搬運木材的木馬讓遊客可以試拉,光想像這些伐木工人要將幾十公斤重的木馬拉下山就覺得很費力呢!抬頭還可以看到小火車模型在館內穿梭,也讓文物館內的氣氛活潑不少。
館內的二樓以老照片及老家具為主,這些老家具都是當地居民熱心捐獻出來的。老家具的呈現,讓遊客可以拼湊出過去村中生活的樣貌,也重溫過往純樸的歲月。

 

 

時代在改變,大地的舞台在躍動,先民胼手胝足拓墾的這片土地,是我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的美麗家園。雖然文明科技衝擊了傳統生活的模式,但故鄉的米最香醇,故鄉的水最甘甜,故鄉的在地故事最親切,也最動人,一篇一篇、一段一段,永遠永遠.....

 

「懷舊」的深層意義是感恩也是惜福,「文物」的至高價值是生活也是文化,為了傳遞與延續愛鄉愛土的火把,教育後代子孫飲水思源,尋找先民的生活軌跡,營造天送埤社區新魅力,我們決定成立「天送埤文物室暨憲明國小鄉土教育資源中心」。

 

「青山、草莩,共唱農村曲;石頭、田埂,合奏望春風。」天送埤的農民,從春耕到夏耘,從穀子到秧苗,從秧苗到滿滿的稻穗,收割一季的辛勞。水牛卸下拖拉的重擔,白鷺絲飛來悠閒,而風鼓、大拖、米籮………,何處是他們的歸宿?草莩和石頭田埂,一百多年來在鄉野、在田間的深情相對,激盪出「砌石的風采」,「石頭草莩」妝點天送埤新魅力,我們確定這就是生活,這也是文化!

 

為喚起成立「天送埤文物室」作為學校鄉土教育資源中心的共識,憲明國小與學生家長會於民國九十年,在太平山上首度舉開「松羅情、紅槭愛」的畢業典禮,讓畢業生手植肖楠,許下護林之約,揭開成立文物室的序幕,接著在短短幾個月,校長陳明德與前會長廖本義,協同工作人員積極蒐集與整理各種文物,數量多達三百餘件。文物捐贈者凝聚無比的熱情與願力,讓這些伴隨天送埤居民生活的文物,得以公開陳列展示,彰顯教育意涵與文化資產。行政院文建會、宜蘭縣政府教育局、文化局、衛生局、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宜蘭縣史館、三星鄉公所、台灣電力公司蘭陽發電廠、副議長陳文昌及各級民意代表等,或惠予經費補助,或提供資訊、多方關照,「天送埤文物室暨憲明國小鄉土教育資源中心」乃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正式啟用。

 

(以上資料參考於"天送埤社區發展協會網址": http://www.6688.org.tw/p2-9.htm )

 

「天送埤文物館」地址:蘭縣三星鄉天福村東興路32-1號 

 


 

銀柳是這樣種的:每年2月,農民就要開始插穗種銀柳,等到3月要開始施肥,到了45月要幫銀柳摘心分枝,讓每一枝銀柳上都能分出更多枝幹、結出更多花苞﹔接著611月間,要持續施肥、鋤草、防治病蟲害,隨時要注意不能讓銀柳缺水﹔等到11月與12月之間,就要開始幫銀柳拔葉,把每一顆銀柳花苞上的樹葉都拔掉,讓銀柳可以充分曬到太陽,這太陽愈曬、銀柳就會愈紅,售價也就愈好。 



 

與很多短期植物不一樣的是,銀柳要花「一整年」的時間來照顧,每一枝銀柳最後是否可以漂漂亮亮送到顧客手中,那是農夫一年四季都不能鬆懈後的成果。而且農民平均每一甲地會種21千株銀柳,每一株銀柳又分出近10枝的分枝,以每一枝上頭有10片葉子計算,亦即在摘心與拔葉過程中,農夫的手最少要動上210萬次,到了採收季節,為了要趕出貨,常常都要半夜12點才有時間吃晚飯,吃完小睡一下後,隔天清晨又要起床。那是非常艱辛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萬一碰上風災、水災、乾旱或寒害,那就是一整年的心血付諸流水,連日子都不知怎麼過。就算平平安安銀柳順利收成,如果碰上產銷失調,銀柳賣不出或價格過低,農民就會欲哭無淚。

 

民國70幾年間三星鄉剛開始種銀柳不久,就曾碰過一次產銷失調。由於當時銀柳市價不差,於是農民紛紛大批種植,總面積達到100公頃,而且種得很密﹔卻沒想到,正因為種得太密太多,最後導致銀柳品質不佳,每一株上結不了幾個花苞,加上產量過剩供需失調,讓銀柳一下子「敗市」,根本沒人要。

 

最後在經農會與農民努力後,現在三星鄉的銀柳總面積大約只有670公頃,而且品質愈來愈好、花苞愈來愈多、愈來愈紅,開出的花也愈來愈銀亮,因此非常受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華人喜愛,每年一到銀柳成熟季節,這些國外商人就會來到三星鄉批貨,年年幫台灣賺進至少3500萬外匯。但直到現在,農民都還是很擔心再度發生產銷失調,陳棅鎤說,不論如何,還是希望政府時時多關心農民,多注意產銷問題,不要讓這取代「沙喃秋水」而重新興起的「紅廉春曉」銀柳紅妝美麗消失。

遊客如果在冬季期間前往三星鄉旅遊,看見路邊美麗銀柳田,也請注意不要下田亂踩甚至偷採,或許一株銀柳不算什麼,但事實上,每一株都是農夫一整年的心血。

 


 


 


 


 


 


 

 

 


 


 

「青山、草莩,共唱農村曲;石頭、田埂,合奏望春風。」天送埤的農民,從春耕到夏耘,從穀子到秧苗,從秧苗到滿滿的稻穗,收割一季的辛勞。水牛卸下拖拉的重擔,白鷺絲飛來悠閒,而風鼓、大拖、米籮………,何處是他們的歸宿?草莩和石頭田埂,一百多年來在鄉野、在田間的深情相對,激盪出「砌石的風采」,「石頭草莩」妝點天送埤新魅力,我們確定這就是生活,這也是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5909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